"即使我家宝宝一个小时前已经吃完饭了,他还是会抱怨肚子饿。他并不胖,但是如果他一想吃我就喂他,最终他一定会胖。"很少有宝宝会按照父母希望的方法吃饭。食物总是太少或太多,要么就是他完全不喜欢。问题是,对于要长成大人的宝宝来说,他们可能会吃个没完,父母必须帮助他们学会用身体内部的感觉来控制自己的食欲。
【切食物】yipinjiankang.com
"我儿子总想自己用刀叉,还不让我给他切。但是我很害怕他使用餐具伤到自己。"为了帮助宝宝获得他渴望的独立,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让他自己脱衣服,挑选吃的食物,刷牙。但是就像你察觉到的那样,让宝宝拿着刀很危险。
要尊重宝宝对独立的需要,同时还要给他不需切割的食物来保护他的手指安全,例如鸡柳或鸡腿、鱼条、胡萝卜圈,以及他能拿着吃的小比萨饼。或是把宝宝的食物提前切好。为了让宝宝能安全的练习切东西,你可以给宝宝演示如何用奶油刮刀切鱼条或花生酱三明治,然后在你的监督下让宝宝自己练习一下。他也可以用饼所以,宝宝饥饿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东西吃,但是要确保他是真的饿了。如果宝宝要食物,是为了排解无聊、疲劳、挫败感或紧张,那就要帮助他找其他方法来处理这些情绪——最好是在他要吃的之前。在宝宝不饿的时候不要让他吃东西,并且不要把食物当做奖励、贿赂或一种抚慰方法。不要用不许吃东西作为惩罚的方法。不要让宝宝陷入食物做诱饵的圈套中——每次用饼干哄宝宝去超市,用脆皮饼干让宝宝系上安全带,无论什么时候从游乐园回来都会给宝宝吃冷冻的酸奶。应该用玩具、聊天或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宝宝忙碌起来。要确保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足够他吃完一顿饭——吃饭时间摄入的食物不足,会让宝宝在两餐之间频繁地吃小零食。
做个不受食物困扰的榜样,不要让自己成为用食物排遣无聊、疲劳、挫败或紧张的范例。如果你会不经思考就开电冰箱并看到有吸引力的东西就拿出来,不论做什么都会全程吃东西,或在看电视或看报纸时大吃特吃小零食,那么这些习惯你都应当改掉。吃饭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是其他事情的附属。吃饭和吃零食时,要坐下来——确保每天都这样——而宝宝就会学你的样子了。
即使宝宝经常会感到饥饿,也不要因为吃得太多而责骂他,或是警告他会变胖。虽然你想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别的事情上,但这样做只会让宝宝把重点集中在食物上。如果宝宝的体重已经开始快速增加了,那么可以参见第522页关于胖宝宝的建议,并且要保证宝宝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参见第304页)。但是,不要因为害怕哪一天宝宝会肥胖起来就不让宝宝吃饱饭。
当宝宝突然比正常胃口大了很多,那通常是因为他开始快速成长。如果这样的大吃大嚼只持续了几天,那就不需要在意。
但是,如果宝宝的大胃口还伴随着极度口渴和多尿,有明显或不太明显的体重减轻,那就要让医生检查,这很重要。如果在没有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宝宝对食物感到很困扰,也要让医生检查。
【不遵从指示】
"不论是告诉女儿回她的房间,还是让她穿上衣服外出,女儿就是不按照我说的做。我知道这不是在幼儿园学会的,在那里女儿会听话的。”
在你责备宝宝不听话之前,确保你的指示不是责备。通常,父母的指示对宝宝来说太模糊,或理解和遵守起来太复杂。
为了提高宝宝遵从指示的能力,给宝宝一些辅导。用游戏的形式,这样宝宝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会觉得很快乐。例如,在厨房的台面上铺开一条工作线吧("好的,先把苹果块拣出来。很好。现在,把它们放在酸奶里。非常好。现在把酸奶递给我。太棒了。现在,坐在椅子上吧”)。
让指示清楚又简单。指示涉及的范围太广,没有进一步更加具体地指示,就不是宝宝能力所及了。相反,要说得详细一些,一次一个步骤。确保宝宝对要遵守的指令能充分地理解,例如脏衣服在哪里,篮子放在什么地方。在下达下一个指令之前,要先等宝宝充满满足感地完成第一个步骤。
当然,如果宝宝理解你的指示,并且能够做得到时,她就会听话了。固执和坚持己见通常会让宝宝忽略你的指示。但是,不要担心宝宝在幼儿园是怎样的。她在那里一定比在家里听话——全班的同学会在同一时间遵守同一指令,并且那里也是没有父母-子女的较量。如果宝宝还是不听话,在家还是不配合你,参见第424页的内容。
通常,两岁的宝宝应当能够按照两个步骤的指令做事情,而且有些时候不需要给出提示。如果宝宝不会这样做,要跟宝宝的医生讨论是否存在听力问题,或发育问题。
【在幼儿园的分离焦虑】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儿子因为要去幼儿园而大哭。而我们去接他回家时会发现他看上去很高兴,有些时候甚至不想回家。但是我们担心,其实他并不喜欢去幼儿园。"宝宝的抵抗可能不是不喜欢去幼儿园,而是每天从家到幼儿园的转换很困难。即使看起来很简单的转变,实际上对他来说很困难;转变更大(例如从家到幼儿园)困难就更大了。关于分离焦虑和幼儿园的更多内容,参见第154页。
只要宝宝的抗议是暂时的,并且他很喜欢幼儿园的生活,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通常,随着宝宝对新的生活和幼儿园安排的适应,黏人(或大哭)的情况会逐渐减少。有些宝宝经历这个过程的时间会长一点,还有些宝宝上幼儿园一两年后仍然会受到家与幼儿园之间的转换困扰。以下内容会告诉你如何帮助宝宝:●确保宝宝上幼儿园前有充足的时间起床(疲劳的宝宝会黏人),并且能吃上营养的早饭(饥饿的宝宝更加黏人)。还要保证你能和宝宝来几次温暖的拥抱,并且友好地聊聊天,之后再赶往幼儿园。
●让宝宝带上家里面的东西。最喜欢的小毯子,特殊的填充玩具,都是填补家与幼儿园之间空隙的桥梁。
就像宝宝第一次去幼儿园时,这些物品所起的作用一样。如果宝宝的幼儿园有规定,不允许从家里带玩具,或是如果宝宝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特殊的物品感到不舒服,那就建议宝宝把物品带到幼儿园里,但是要把它们留在教室里。如果这样做得不到幼儿园的允许,那就向宝宝保证,他的“小毯毯”或“小熊熊”或其他什么东西会在车里、儿童车里等着他,直到他从幼儿园回来,●让宝宝带上一些你的东西。如果给宝宝一些你的东西,与你分离就会让宝宝更容易适应:一块手绢,钱包里的一张旧信用卡,一顶帽子,一张照片,一幅你画的画,甚至是你留在他手上的“吻痕”。
●要保持愉悦的情绪,不要去预计困难。不要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告诫宝宝“从今天开始,以后不准哭了”(这只会再次激起宝宝哭的欲望),要利用送宝宝上幼儿园的时间,让他进入到上幼儿园的状态里,这样,在宝宝跨进幼儿园大门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家与幼儿园之间的过渡了。说说班上小朋友的名字,谈谈宝宝可能会吃什么样的点心,问问宝宝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是谁,那个小朋友最喜欢哪本故事书,他最喜欢跟哪个小伙伴玩。
●满脸挂着幸福。给宝宝这样一个印象:你们一定会让宝宝去上幼儿园,并且他会在幼儿园里过得很愉快。你表露出的任何紧张或焦虑的迹象都会让宝宝思索:"如果我在这里让妈妈很担心,那么这里一定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东西。"如果宝宝认为你让他上幼儿园很矛盾,那么他在幼儿园时也会很矛盾。
不要有负罪感、过度担心,或是歉意。如果你摇摆不定,宝宝也会有这种感觉,并且这会让你感觉更糟。
●要支持宝宝,不要批评他。你的支持会让宝宝建立信心,而批评会毁灭信心。
●早点到幼儿园,这样宝宝就能在受到其他孩子影响之前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并且,老师会有多一些的时间帮助宝宝过渡。
●让宝宝在教室里走一走。通常,花点时间陪宝宝在教室里走一走,会让他对过渡更加有信心。这还会让他对幼儿园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确保你有多余的时间,这样就不会觉得时间太匆忙。不要把重点放在时间上,而是要放在宝宝展示给你的东西上。问问题,到处看看,对挂在墙上的宝宝画的画给予表扬。看完之后问问宝宝今天要做什么活动,在宝宝开始上课前再跟他在一起坐几分钟。
这种“参观”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宝宝。对于有些宝宝,如果父母匆匆离开会更好;父母待的时间越长,宝宝就会越黏人。直到独自一人时,宝宝才愿意加入到活动中去。如果你的宝宝是这样的情况,那就把宝宝交给老师,快速地跟宝宝拥抱一下,或是亲吻一下,然后就离开吧。
●保证分别既简短又甜蜜。一旦你准备要离开了,就应该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话语告诉他,你或保姆什么时候来接他,快乐而又明确地跟宝宝说再见,然后快速离开。不要再回来,除非是在过道里跟宝宝开心地挥挥手。你离开得越快,宝宝开始一天的生活就越快。
●请老师也参与帮宝宝过渡。如果有老师的帮助,宝宝的过渡期会更加顺利。确保宝宝的老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能做好准备来帮助你——无论是在你离开后的最初困难时期在宝宝身边扮演你的角色,还是扳开宝宝紧抱你大腿的小手让你离开。如果你的后援还没有到,那么应当跟幼儿园的领导商量一下。实在不行的话,就给宝宝找一所新的幼儿园吧。
●找个替身送宝宝上学。如果无论你做什么,宝宝都会黏着你,那就找其他人(你的爱人、亲戚,或是朋友)送宝宝上幼儿园吧。在家时就跟你分别,或许会让宝宝更容易适应。
●按时接宝宝回家。这样,宝宝那种"你可能不会再出现"的担心就会烟消云散了。不要在回家的路上提起早上分别的情景,应该说说宝宝一天中的趣事,以及回到家后想干点什么。
偶尔,宝宝不愿去幼儿园是有潜在原因的。可能是宝宝生病了,生活中出现改变或压力,或是在幼儿园里出了问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或是与老师不合拍;参见第807页)。如果你觉得原因可能是其中之一,那就尽快解决吧。
在学校安静,在家里兴奋"我儿子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在幼儿园表现非常好,从没有给她带来什么麻烦。但是一回到家,他就会兴奋得不得了,这是为什么?”通常,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想成为模范学生的宝宝,一旦回到家里,模范学生的形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放学后,宝宝变得兴奋不已,除了说明父母无法控制宝宝的行为(或是宝宝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一,对宝宝来说,转变通常很难,从幼儿园到家里的改变会让宝宝难以掌控。其次,在幼儿园紧凑的安排中,宝宝的精力集中用在了积极的方面;回到家后,生活不再紧张忙碌,就会让宝宝的性情得以解脱释放。第三,经过好几个小时持续的活动和刺激,宝宝回到相对安静的家里时,会有冲突感。而最重要的是,很多宝宝觉得在家里更加舒适,因而活跃起来,家会让他们感到安全,因为无论做了什么,家人都会爱他们,而在学校里就感受不到那种绝对的安全感了。经过一上午或是一下午的良好表现之后,宝宝会毫不犹豫地把紧张释放出来。
与幼儿园相比,让宝宝在家自由释放情绪有一定的好处——例如,不会接到其他愤怒的家长打来电话,因为宝宝与同学发生了些摩擦,并且与老师会谈时你会更加愉快。但是,当"模范学生"在家里过于兴奋时,父母也会很头疼。那么在放学后,采用以下方法来释放宝宝的精力吧;放学后也要保持在幼儿园时的状态。当你去幼儿园接宝宝回家时。不要匆匆就带宝宝离开。相反,让他把今天在幼儿园里完成的作业给你看看;花点时间来称赞他的手工作品,他自己完成的拼图。或者,如果老师不反对你在教室里多待几分钟,可以跟宝宝坐下来讲会儿故事。这样做会弥补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巨大的差距,并且让过渡更加顺利一些。回到家后,告诉宝宝今天剩下的时间怎么安排。如果是别人去幼儿园接宝宝,那就让他进行相同的安排。
接宝宝回家时带上小零食。有时,饥饿就是宝宝心里的小魔鬼。也许宝宝最需要的就是一块饼干,或是几块苹果和橘子,或是奶酪条和全麦粉小面包,这些会让宝宝像你期望的那样平静下来。在回家的路上就把小零食给宝宝,否则在你们刚踏上家门口的台阶时,宝宝就会急匆匆地冲进家门。
考虑一条回家路线。在回家路上的游乐园停一下,让宝宝释放一下在幼儿园里积压的活力,这样会消耗一些回到家后需要释放的精力。
安排宝宝回家后的活动。找一个需要监督的活动,跟宝宝在幼儿园里进行过的活动类似,这是另一个让宝宝轻松进入回家生活的方法。所以,在你开始准备午饭或晚饭,或是回复电话前,跟宝宝一起坐下来,看看故事书,听听CD,玩玩拼图或是其他玩具——任何能让你和宝宝一起分享的事情。
关于安排家庭活动的更多内容,参见第253页。
【父母一定要知道:接受宝宝的性情】
【是什么造就了大力水手呢?他】
的个性是遗传蓝图决定的,还是在襁褓中时培育出的?他坚定的性格是由身边环境造就的?如果把卡通片中的人物作为现实中的人物来分析,那么大力水手的性情,他的力量与弱点更有可能是基因造就的,虽然环境可能也是部分原因。很多专家都同意,每个宝宝一出生就具有一定的性情以及一定程度的才能。很多父母都知道,没有哪两个孩子是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非常擅长数字,而有的孩子却极富语言天赋;有的很害羞,有的却很外向;有的天生就是运动健将,有的天生就缺乏运动神经;有的缜密细致,有的是乐天的小迷糊。经历家庭环境和其他环境因素,这些特点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而这些特点都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宝宝的成长和发育,你会吃惊地看到某些特点——你或你的爱人、父母、兄弟姐妹或公婆才有的特点——在宝宝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有些特点是你希望继承的,而有些特点你不希望再看到。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转变后代天生的特点,你无能为力,但你对它会有所影响。
接受这个事实吧,为了让生活更加轻松幸福,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为了帮助宝宝培养与生俱来的能力,你可以:摒弃那些期望吧。也许你认为“典型的”男孩应当是个运动健将,而你儿子却是个小书虫;也许你认为"典型的"女孩应抚育后代,而你女儿对积木的喜爱远远超过洋娃娃。那又怎么样呢?抛弃想把宝宝培育成什么样的念头吧,期待宝宝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要责怪。因为宝宝的性格是天生的,不是选择出来的,不要因为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惩罚或批评他。也不应当责骂你自己、你的爱人,或是其他照顾过宝宝的家庭成员。
不要扣帽子。曾经被人冠以某种性格类别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童年时期给予的性格描述难以摆脱。“害羞的"宝宝总是会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而那些"好斗的"宝宝终生都可能推推操操,恃强凌弱。
接受而不要有所期待。要努力了解和接受宝宝天生的性情和才能。在你开始计划,训练,买礼物,决定宝宝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对宝宝激荡的热情泼冷水时,一定要先了解宝宝。不要试着把音乐家培养成科学家,或是把科学家变成音乐家。
要指导和改善天性。仅仅是天生害羞,并不意味着宝宝不能获得自信,学会如何得心应手地社交(参见第191页)。精力无限的宝宝也可以不用总惹麻烦,他的精力可以转移到体育、舞蹈或其他可以接受的积极活动中。对数字不感冒的宝宝可能永远拿不到数学的博士学位,但是你可以帮助宝宝学习算术,学会如何找钱换钱,节省开支,保持收支平衡。无论天生什么样的性格,父母的抚育都会对宝宝的性格有影响。
为不同而欢呼。就像头发的颜色、音乐才能或科学天赋,人格并不是按照直线传递下去的——这就是宝宝可能与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不同的原因。为不同的性格而庆祝吧,不要期望宝宝更像你、爱人,或其他家庭成员。
也要为相同之处喝彩。有时候,宝宝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性格更可能会导致潜在冲突,而性格不同就不会如此。如果宝宝遗传了你的某些性格,你也没有必要为此难过,接受这样的事实吧。努力接受你自己,这样你就更容易接受宝宝了。
寻找宝宝好的一面。每个宝宝都很特别,每个宝宝都拥有才能和实力——以及弱点。即使是最难相处的性格,也有一丝丝好的地方——只要拨开厚重的迷雾去找寻。(参见第208页。)不要忘记,很多品质并不是遗传的,有些品质受父母的影响,例如责任感、爱学习、善良、诚实和对他人的忍耐。与家族共有的基因相比,这些宝贵的品质对于宝宝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的人更有影响力。
【什么对宝宝最重要:按照规则生活】
按照规则生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但是,理解了规则背后的原因,通常会让生活更加容易一些:如果看到红灯不停下来,就会撞到车或行人;如果大雾弥漫的天气里焚烧纸页,就会增加空气污染;如果遛狗不带清理粪便的工具,有人就会踩到那些粪便。
虽然宝宝时常会受到遵守规则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做的理由,他可能只了解一点或根本不了解——这会让他的生活更加困难。帮助宝宝了解规则背后的理由,不仅能让宝宝更容易遵守规则,还能让宝宝生活得更轻松。
解释规则。例如晚上要睡觉的苦恼,如果你给予解释("你的身体正在成长——到时候,你就会又高又大。但是长大就需要睡觉”),宝宝可能就会更加容易接受了。同样,与其严厉地跟宝宝说"过马路的时候要抓紧我的手",不如说清楚道理,宝宝就会少抵抗("因为你太小了,司机叔叔看不到你。但是司机能看到我,因为我很高大。如果你抓住我的手,你就安全了")。让你的解释又简单又准确。如果你把一个简单的规则解释得很复杂,那么宝宝就会对你(和规则)置之不理。
保持规则的一致性。如果宝宝不知道每天的规则都是什么,那么就不可能遵守规则。如果有一天,因为宝宝在你的床上蹦跳,你就责骂他,而之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又用别的方式来处理,那么宝宝就不会认真对待你说的规则,并且很想考验你一下:“今天又有什么样的规矩呀?”要让规则清楚明了。当你对站在床上的宝宝说“不要站在家具上”时,你的意思是“不要站在你的床上”吗?还是任何床上?还是说,不要站在任何家具上,包括床、扶手椅和沙发?站在垫子上可以吗?饭桌上呢?当你制订规则时,要确保准确,并且要保证你的语言很容易让宝宝理解。
经常重复规则。宝宝通常总是忙着学习和探索,会把规则抛到脑后。因为宝宝能注意到的范围窄,并且注意力有限,所以让他们一次关注不止一件事很难。因此,开始一个规则时要重复一次两次乃至数十次都不够。
不要制订太多规则。如果规则太多,把宝宝限制得死死的,以至于不打破规则就什么也做不了,那么宝宝抗拒的可能是所有的规则——如果现在没动静,将来早晚会有,如果不是在家里,那就可能是在外面。
轻松地遵守规则。不能期待宝宝遵守规则把玩具车收起来放好,除非你指导过宝宝应如何把玩具放好,并且有明确的、易拿易放的地方可以用来摆放。所以你制订了规则,还要进行指导。
不要期待完全听话。宝宝就是宝宝,与遵守规则相比,宝宝更容易出现的是打破规则。有时,不注意就打破规则了——因为宝宝只是忘记了规则,或是兴趣和好奇心代替了其他事情。有时,宝宝不遵守规则是因为他想考验你和你的极限,有时是因为大发脾气。不论原因是什么,一旦采取了任何必需的管教措施,同时也要给予原谅和理解。
有时候你要认识到,有些规则的制订就是为了打破。当你发现规则被打破时(宝宝看到花园里的蝴蝶后很兴奋,急着告诉你他看到的景象时,忘了遵守“不能穿着脏脏的鞋在家里走",在通向厨房的地板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不要那么快地谴责宝宝没有遵守规则的这个错误。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宝宝的发现上吧。这时,宝宝会想起“不能穿着脏脏的鞋在家里走”的规则,并且会拿起湿抹布帮你清理干净。
你也要遵守规则。在不能掉头的时候转弯了,不能过马路的时候穿过去了——你知道是违反规则的,还是这么做了。这些人们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行为似乎没什么危害。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这么做,那么这些行为就会给宝宝这样一个结论:遵守规则有困难或让人不悦时,可以打破规则。当树立榜样的人都会打破规则时,让宝宝理解遵守规则的理由很困难。就像平常那样,事实胜于雄辩。
【宝宝现在可以做什么】
到了33个月时,宝宝应该会:●在大人的帮助下自己刷牙●用6块积木搭宝塔注意:如果宝宝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咨询医生。这样的成长速度对于宝宝来说是正常的(有些宝宝发育得会慢一点),但还是需要检查一下。如果宝宝不能控制自己,或者过分活跃,要求过高,固执,态度消极,容易退缩,行事被动,不擅交流,沮丧,不太高兴,不会受到外界影响,并且不会与他人交流,要让医生检查。
【宝宝很可能会:】
【●模仿着画一条垂直的线】
【●每走一步可以保持平衡一秒钟】
【●通过名字辨认朋友】
【·使用介词(31个月)宝宝也许会:】
【·认识一种颜色】
【●使用两个形容词】
【●跳远】
【·自己穿上T恤衫】
【●用两三句话跟人交流(31个月)】
【●用8块积木搭宝塔】
【●洗手和擦干】
宝宝想象中的朋友会频繁来家里做客——如果他们敲你家的门,你要欢迎他们。
【宝宝甚至会:】
【●每只脚保持平衡三秒钟】
【●记住一个街区】
【你可能疑惑的问题】
【想象中的小伙伴】
“我女儿整天都跟想象中的小朋友玩。她也参加游戏小组,有爱她的家庭和朋友。为什么她想要或需要一个虚构的朋友呢?"面对大人的管制和那些抢夺东西、言行粗鲁的同龄人,宝宝会想要个特别的小伙伴,他完全受到宝宝的控制,能够满足宝宝的要求,从来不会反驳宝宝,并且既不会威胁到宝宝,也不会威胁到宝宝的东西。而最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莫过于宝宝自己的创造力——一个想象的朋友。
除了能够陪伴宝宝,想象的朋友还能成为他的密友。这个想象的朋友可以当替罪羊(去考验父母的极限,指责过错),控制宝宝的内心世界(失去控制时,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表达不适(或无能为力),充当宣泄情感(气愤、焦虑、恐惧、嫉妒)的出口。或者,想象的朋友是宝宝的保护伞(保护宝宝不受路边大狗或是潜伏在床上“怪物”的伤害),或是当宝宝寂寞难耐时陪伴宝宝。
想象的朋友非常普遍。据估计,在孩童时期的早期,有2/3的宝宝都创造过这样的朋友。大多数想象中的朋友出现在宝宝两岁半到三岁之间,会持续存在几年,到宝宝五六岁的时候,想象出来的朋友就会消失了。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想象的朋友,虽然他们极力否认那是想象出来的,但是他们知道那个小伙伴是虚构的。
在有些家庭中,宝宝那位看不到的小伙伴只是偶尔来拜访。而有些宝宝的那个小伙伴则从来没有出现过。他会有身份(小孩、大人、小狗、法力无边的仙女),会有个名字(平常的或是特别的),有具体的特征(很高或很矮,胖或是瘦,漂亮或是有趣),并且有他自己的习惯(总是坐在特别的椅子上,睡在床上相同的一侧,穿着相同颜色的T恤)。有些宝宝想象出来的小伙伴不止一个——这些朋友会一起"出现",或是一次只有一个。
拥有想象出来的小伙伴,长期来说有什么影响?研究表明,拥有想象朋友的宝宝会有很多真实的朋友,有丰富的词汇,并且会有创造力、独立性、社会性,以及与老师和伙伴之间的协调性。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这样的宝宝能区分出真实的朋友和想象的朋友,但是他们更加沉迷于跟想象出来的伙伴一起玩。很多具有创造力并且成功的人都记得孩童时曾有过一位想象出的虚构朋友。
●要记住,想象力是宝贵的天赋,会帮助宝宝苗壮成长。宝宝与想象的朋友游戏时,不要干预或是用轻蔑的态度谈论,取笑宝宝想象出来的朋友。当宝宝要外出时禁止他带上想象的朋友,并不会让宝宝真正放弃,只会让宝宝悄悄地把想象的朋友放在更深的幻想世界里。
●要接受并欢迎宝宝的朋友。不要争论想象出来的朋友是否存在(这会让宝宝沮丧,还可能让他生气),不要怀有敌意。随着宝宝的心意,在桌子前给他的朋友留个位子,在宝宝的枕头旁边再放一个枕头,甚至可以给这位朋友也盛一碗麦片。想象游戏中的内容,就像你跟宝宝玩玩具娃娃或小汽车一样。
●让宝宝当老大。除非宝宝要求不必在桌子前给宝宝的朋友留座位;不用亲吻宝宝的朋友说"晚安",除非宝宝要求你这么做。但是当宝宝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跟他们一起玩。
●提防"利用"朋友。有些父母会利用想象的朋友哄骗宝宝配合他们。他们会说“嘟嘟想让你戴上手套,因为今天很冷",或是“给嘟嘟看看你的刷牙技术有多棒"。但这有反作用。当父母控制着想象朋友时,虽然有些宝宝会自然而然玩得很好,但有些宝宝会因为失去了对自己朋友的控制而怨恨,并且变得生气或不配合。只有在宝宝不介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个方法。
●不要让宝宝利用他的朋友而不承担后果。让想象的朋友支持、陪伴他,玩幻想中的游戏,这些都可以但是,如果宝宝把蜡笔扔到地上后。为了不想自己把它捡起来,就说是"嘟嘟扔的"就不行。不要对宝宝的这种小伎俩一笑而过,然后你把蜡笔从地上捡起来。相反,要把你了解到的说出来,还要说:"既然你是他的朋友,那么你可以帮助他把蜡笔捡起来。"如果宝宝不愿跟他想象出来的朋友一起整理蜡笔,那么就要停下正在玩的游戏,坚持让宝宝自己做完。
●给宝宝的想象力其他展现方法。鼓励宝宝利用玩具娃娃、填充动物玩具、游戏服饰和木偶来玩幻想游戏。如果宝宝不知道该怎样让游戏进行下去,那就跟宝宝一起玩,帮她发展情节。通过阅读故事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场景和情节,来帮助宝宝增加想象力。(关于更多刺激想象力的内容,参见第372页。)●给宝宝的消极情感提供其他发泄方法。如果宝宝利用他的“朋友”发泄气愤、嫉妒或是其他负面情感,那就要鼓励他把这些情感对你说出来,并且用其他安全方法释放出来:参见第179页。
●让宝宝有足够多的现实小伙伴。当想象的朋友成了真实朋友,或是父母关注的替代品时,要努力给予宝宝缺失的东西,这样能减少对想象朋友的需要。
●记住,宝宝最终会放弃想象朋友。当宝宝觉得传统的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并且会更好地自我表达时,额外的精神需求就会减少了。
有时,通过想象的朋友,父母可以进一步了解宝宝的思想(例如,想象的朋友去幼儿园时很犹豫,这可能是宝宝表达渴望关注的一个信号)。但是,宝宝自己幻想出来这样一个朋友,并不意味着她有情感问题。
可是,如果宝宝对想象的朋友太着迷,或太依赖了,以至于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或是如果她总是很退缩或不高兴,那就要把这个情况告诉医生,必须进行咨询。
几个同龄孩子在一起很舒适,但是不会跟家人以外的大人说话。还有些宝宝,任何他不认识的人都会让他感到害羞。到了6岁的时候,仍有50%的孩子会感到害羞,但是其中一半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会掩饰害羞了。但是,有1/5的宝宝天生就害羞,那不是后天形成的;这些孩子不能改变自己害羞的特点,虽然他们经常学习如何克服害羞。
但是,目前这个时候真的不可能区分出宝宝是否天生就害羞。所以,不要为宝宝的害羞担心或是寻找“病因",要帮助宝宝寻找让他对自己和别人感觉良好的方法,并且让宝宝能积极地跟大人和孩子交流。在你的支持下,即使天生就很害羞的宝宝,也会成长为友好、自信的成年人。你可以帮助宝宝达到这个目标,通过:害羞“我家宝宝在人多的时候就会特别害羞。我们很同情他,但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
下次,你的宝宝跟其他宝宝都在一个房间时,你要留心观察一下。你可能会注意到,他并不是这些孩子中唯一一个害着的宝宝——事实上,很多孩子跟你的宝宝一样会感到紧张。大多数两三岁的宝宝都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害羞。有些宝宝跟大人在一起会非常适应,但是跟同龄的宝宝在一起就不行了。有些宝宝与很少的接受宝宝的害羞。如果你天生就很开朗,那么这对你来说就特别难,但也非常重要。宝宝是个独立的人不应当希望宝宝的表现方式跟你一样。把他的害羞看成是缺点,对他缺乏社交能力表现出不满意,或是暗示宝宝他的行为让你感到尴尬,都会让宝宝进一步退缩。相反,应该让宝宝知道,你爱他的处理方式。
不要给宝宝扣帽子。叫宝宝"小害臊"会让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在宝宝心里,并且会让他接受这个事实。这样的描述会让宝宝永远感到害羞,即使他并不是天生就害羞。之后,这顶帽子就会成为宝宝逃避不快或是不适境遇的方法:"我很害羞,所以我没必要这么做。"也不要在宝宝面前指出哪个孩子开朗,或是表扬别人的外向,不要将他们的社交行为与宝宝进行比较。那样不仅会伤害到宝宝的感受,还会伤害到他的自尊。缺乏自尊会增加害羞的感觉。
理解宝宝。即使你并不害羞,多陪陪宝宝(特别是当房间里都是一对一对或是一组一组的孩子时)很让他感动。不要蔑视宝宝的焦虑和担心;让宝宝安心,并且给予宝宝他需要的支持。如果宝宝在某种类型的情况下才焦虑,那就不要强迫他进入那样的环境里。但是,也不要马上就去帮助宝宝。在你认为宝宝会失败之前,要给他机会取得成功。
鼓励宝宝。你不应当强迫宝宝进行社会交流,而应当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在需要的时候帮助宝宝克服困难。最初,宝宝会发现,跟比他小一点的孩子,或是比他大一两岁的孩子在一起,交流起来会容易一些。不论是什么年龄,你挑选的小伙伴应当易于接触,而不是很好斗的。还可以通过巩固友谊(关于如何巩固友谊,参见第191页)建立宝宝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对自己感觉良好(参见第301页)。教宝宝在他觉得紧张的时候该做点什么,这种帮助也很有用。
让宝宝做练习。鼓励宝宝玩相关的角色扮演游戏。设置游戏背景是玩具熊在游乐园里踱来踱去,想跟其他玩具一起玩,但是不敢过去。让宝宝给出一点建议,让玩具熊有个好的理由去参加其他玩具的游戏。宝宝会将这一素材用于以后相似的环境中;孩子都是厉害的模仿家。记住,你设计的游戏都要有个欢喜大结局(玩具熊最后参加到游戏中,并且玩得很开心)。
为宝宝做准备。有些宝宝对于改变特别敏感;为了新的环境,让这样的宝宝做好准备,笨鸟先飞也会帮助宝宝更好地处理问题。跟宝宝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包括上幼儿园),花几分钟帮助宝宝做准备,这样宝宝就确切地知道他要做什么了。复习一下将出现在那里的孩子或大人的名字,他们会做什么,当宝宝出现时,他们会怎样问候宝宝。但是,要注意宝宝的反应。过度准备会增加宝宝的焦虑,而非减少焦虑。
让宝宝比别的孩子提前几分钟到达,这样宝宝就有时间适应一下环境,并且能够在别的宝宝到达时投入到活动中。迟到的话,所有的目光都在注视你们,即使是大人也会觉得尴尬。同样,参加生日宴会或游戏小组时,要提前到达,而不是在最后一刻才到。如果你们迟到了,在进门之前告诉宝宝将要发生什么,以及你们要去做什么("我们迟到了,聚会已经开始了。我们进去要先脱外套,把你的礼物跟其他人的礼物放在一起。然后,我就把你抱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的地方")。一进房间,就要按照约定来做。
把宝宝武装起来。每个参加聚会的大人都知道,如果手上拿点什么进入社交环境就会更从容一些———个包、一杯冷饮,一小块糕点。同样,如果宝宝拿着些东西(例如一个娃娃或是填充动物玩具)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时,会更加自信。因为玩具是宝宝的,玩具不仅能让宝宝有安全感,还能让宝宝觉得跟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有玩具很“了不起”——既可以用来做游戏,也会叫人羡慕。但是。可能的话,要让宝宝做好准备,因为他必须分享带去的玩具,要帮宝宝选一个他愿意跟人分享的玩具。
如果宝宝需要,那就帮他一下。如果你看到宝宝渴望地看着那边做游戏的宝宝们,他似乎很想加入进去,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试着给宝宝一些指点。在宝宝做好准备前,不要强迫宝宝超前学习,建议一些适合他的方法。或当宝宝想让人陪他走过去时,要自愿地陪伴他——至少陪伴他一会儿。在宝宝同意的情况下,拉着他的手,一起参加游戏活动。在你参加之前,问问其他孩子是否同意你加入。只要宝宝需要你,就陪伴着他,但是不要一直陪着他;当宝宝看起来感到很舒适时,你就离开。
当宝宝三岁以后,如果你发现害羞妨碍了他的生活,那就要跟医生讨论一下。咨询以及早期温和的干预,会成功地改善宝宝害羞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