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育儿 > 婴儿护理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9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1 14:31:28分类:婴儿护理

简介  【(六)胆红素脑病的特点】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是指出生1周内,胆红素中的间接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沉积在脑神经核,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可出现嗜睡、拒奶、反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9

【(六)胆红素脑病的特点】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是指出生1周内,胆红素中的间接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沉积在脑神经核,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可出现嗜睡、拒奶、反应差,严重时头后仰,出现频繁抽风,甚至死亡,侥幸存活者常留有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等。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诊断,积极治疗。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9

感染是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最主要的因素,比例高达48.68%。由于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很容易出现各种感染,而感染和发热又是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围生期因素也是引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早产儿机体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出生后一段时间无法进食或进食量很少,不利于肝酶活性的提高,反而由于肠肝循环量增加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八、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管理在新生儿成长的过程中,常需要父母悉心照顾。尤其是新生儿患有疾病后,因疾病的影响会使新生儿出现不安、烦躁、哭闹等表现,父母应熟悉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和疾病,及早预防,一旦发生,有针对性地给予护理。

【(一)发热】

【1.新生儿的正常体温】

新生儿的正常体表温度为36~37℃。不显性失水过多可导致热的消耗增加,适宜的环境相对湿度为55%~65%。环境温度过高、进水量小及散热不足,可使新生儿体温升高,发生脱水热。

【2.给新生儿量体温时的注意事项】

①新生儿下午的体温通常较清晨稍高一点,若需记录新生儿的体温,可以选择新生儿每日起床后、洗漱前或傍晚等固定的时间进行测量,每日3次。②若新生儿出现发热现象,父母应在新生儿就医时,将记录的新生儿的发热日期、时间、温度变化、发热频率、时间及相关症状等资料提供给医生,作为病情判断的参考。③不宜使用口表给新生儿测体温,因为新生儿太小,不会配合,易造成危险。

【3.如何处理新生儿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5~37.5℃;腋温较肛温稍低,为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为发热。腋温为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为中等热;39.1~41℃称为高热;41℃以上称为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会产生惊厥和永久性脑损伤。因此,当新生儿体温高于38℃并不断上升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新生儿发热时应针对病因及早治疗,若体温较高,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同时查找发热的原因。若环境温度过高,则可调整环境温度不要高于30℃,新生儿居室温度以22~24℃为宜,若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常用的物理降温法是头部枕冷水袋,当体温超过38.5℃时,可用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为33~35℃,擦浴部位为前额、四肢、腹股沟及腋下。忌用乙醇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于35℃,反而造成不良影响。脱水热时及时补充水分,宜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伴有感染者,应针对病原体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易引起虚脱,新生儿应慎用。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不同,应寻找原因对症治疗。

【4.分析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原因】

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非感染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

(1)非感染性发热:①环境温度过高或衣着过多,体温中枢调节失衡,在热环境中,尤其是夏季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体温升高。生后2~3天因母乳不足。摄入水分较少,环境温度较高,可发生脱水热。冬季衣被捂盖过多,可引发捂热综合征而发生过高热。发生新生儿脱水热后,新生儿表现为体温升高、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少尿,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包被、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②散热障碍,由于广泛性鱼鳞病、广泛性皮炎、无汗腺症或包裹太严过厚所致的散热障碍等。若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可长期发热。③疾病影响,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胸腔或腹腔内血液的吸收等。若新生儿出现核黄疽、颅内出血后遗症等均可引起发热。④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2)感染性发热:新生儿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由感染造成的,如产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洁的阴道检查等,多于出生后1~2天即出现发热。产后感染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多种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鼠伤寒杆菌及其他沙门杆菌等)或多种病毒(肠道或呼吸道病毒)感染均可导致高热。各种感染导致体温升高,除发热症状外,还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面色发灰、反应低下、进食减少、哭声低弱等。如果是肺炎引起,有气急、发绀、呛奶和口吐泡沫等;如果是脐部感染,可发现脐炎等。随着原发感染疾病不同,新生儿发热有相应症状和体征改变。神经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除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外,还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但应注意在严重全身性感染时亦可不发热,反而出现体温不升。

【(二)腹泻】

【1.腹泻病】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2.母乳性腹泻】

母乳性腹泻即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当发生腹泻时,应该首先排除疾病的可能。事实上,母乳性腹泻具有明显的特点,这种腹泻一般每天大便3~7次,大便呈泡沫稀水样,气味有特殊的酸臭味,大便稀、微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黏液。腹泻时没有发热,婴儿没有明显的痛苦与哭闹,大便化验无感染证据,一般没有其他症状。婴儿精神活泼,食欲良好,虽腹泻病程较长,但体重增长每10天在300g左右。如果腹泻时间过长,则有可能导致生长停滞、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治疗。

母乳性腹泻也与产妇的健康和饮食有关。部分产妇在产后存在胃肠道疾病,或者在母乳喂养过程中产妇摄入过多寒凉性食物,这些食物均会导致产妇肠胃不能完全分解、消化所食用的食物,而这些食物中未完全分解、消化的蛋白质随之进入乳汁,新生儿进食母乳后就容易发生腹泻。

【3.常见的护理误区】

①腹泻不需要就医。一些家长认为腹泻是小毛病,自己给新生儿吃点药就会好,不必去医院。但若治疗不当,将会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与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腹泻,只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明显改变或新生儿出现持续哭闹、拒绝进食、发热等,就须立即带新生儿去医院就诊。②腹泻必须禁食。夏季腹泻的原因以感染最为常见,另外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配方乳过敏也会引起腹泻。部分家属一看见新生儿腹泻,就认为“吃了就拉,不吃不拉,少吃少拉,多吃多拉”,便自作聪明地对新生儿实行“禁食”。殊不知腹泻时,未被病菌影响的部分肠道并未丧失消化能力,倘若完全禁食,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使腹泻加重,导致新生儿发生营养不良或生长停滞。因此,对新生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稀释牛奶喂养2~3天,随后逐渐增加喂哺量。新生儿腹泻时,需在医生诊断明确及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生素。④腹泻必须止泻。新生儿发生腹泻,适当用止泻药,可以防止体液过多损失,预防并发症。但因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而在治疗时应针对病因用药,不应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止泻药滥用,不仅不会治愈腹泻,还会因止泻药抑制体内毒素的排出而使病情加重。⑤腹泻必须输液。腹泻大多起病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而水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越小,水分占体重的比例越大。新生儿丢失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出现脱水症状(精神萎靡、烦躁、无力、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按照病情,普通腹泻症状只需口服补充水分,而频繁腹泻出现脱水症状的新生儿需要补液,目的不是止泻,还要补充水分。家属此时应继续让新生儿进食,尤其要注意摄入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及时纠正脱水,新生儿才能尽早恢复健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9:http://www.yulujidi.com/yuer/yingerhuli/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