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育儿 > 婴儿护理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5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1 14:31:28分类:婴儿护理

简介  【15.新生儿脐带处理不当的后果】
脐带是胎儿连接母体的通道,胎儿通过脐带接受母体供给的营养,并将胎儿的排泄废物转运至母体排除。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就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危险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5

【15.新生儿脐带处理不当的后果】

脐带是胎儿连接母体的通道,胎儿通过脐带接受母体供给的营养,并将胎儿的排泄废物转运至母体排除。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就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危险通道。断脐后,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一般在出生后7~10天脐带干枯脱落。脐带脱落前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感染,而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5

【16.护理新生儿脐部常见的错误】

①严密包裹脐带:有些父母认为脐带包裹得越严密,越安全卫生,于是用纱布将脐带包裹起来,或用一块大大的纱布盖在脐带上。其实这样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由于不通风,脐带不容易干燥脱落而导致感染,而且这样不利于家属观察脐带的变化情况。②怕碰新生儿的脐带:有些家属总是怕碰着脐带而引起出血,所以不敢按要求清洁、护理脐带。③清洁方法不当:有些家属用紫药水涂抹脐部,使脐带表面形成一层厚痂,若不注意护理清洁,容易发生痂下组织感染。④护理脐部只清洁表面,未深入脐窝。⑤脐带未脱落之前与被污染的衣物、尿布等接触,被细菌入侵。

【17.新生儿发生脐疝的原因】

脐疝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腹部疾病,尤以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好发,为少量腹腔内脏器(肠管或网膜)在腹压增高时经脐环疝出。脐疝发生的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两根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相愈合,因此,该部位是一个薄弱区。此外,新生儿由于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全,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留有缺损,在过多哭闹、腹泻、咳嗽等促使腹压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18.新生儿发生腹股沟“包块”的常见原因】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有包块通常是腹股沟疝,是由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的,新生儿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发生率为9%~11%,男女发病率之比为(5~10):1。新生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斜疝,直疝极罕见,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形成的病因,而腹压增高则是其诱因。新生儿哭闹、排便、用力、咳嗽、喘憋等均可使腹压增高而诱发本病。新生儿常表现为随哭闹而出现并增大的腹股沟包块,新生儿安静、放松时包块可自行消失,但有时可以持续存在数小时,可引起哭闹、明显不适,甚至出现呕吐。新生儿疝囊内的腹腔脏器最多见的是小肠,有时右侧的疝囊内也可见到阑尾和盲肠,女婴疝囊内可见卵巢、输卵管。少数疝囊较大时,腹腔的一些腹膜外脏器如膀胱、盲肠部分、升结肠部分也可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成为滑动性疝。

【19.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处理】

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有极少数可以自愈,只见于内环口较小,平常生活中偶尔出现腹股沟包块的病例,但这样的新生儿出现嵌顿型腹股沟斜疝的风险同样很高。目前,国内外小儿外科医生都不主张用疝气带或其他保守治疗方法,除非有明确的禁忌证,否则均需手术治疗。

【20.新生儿发生肠套叠的特点】

肠套叠是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新生儿期较为少见,但因为新生儿肠套叠的死亡率高达20%,且大多数与延误诊断有关,因此需要引起家属的重视。

肠套叠的发生常与肠管的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肠蠕动异常有关。新生儿肠套叠表现为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异常痛苦状,不久痛止,新生儿安静如常,但静止数分钟后又开始哭闹,如此反复发作;最初吐出奶块,随后为胆汁性呕吐,甚至吐出粪臭液体;起病后4~12小时可排出呈暗红色黏冻状果酱样便,少数可仅带少许血丝。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加剧,表现为腹胀、败血症甚至休克,若腹胀和腹部压痛不明显时,常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21.应对新生儿发生肠套叠的措施】

因为新生儿肠套叠起病急骤且来势凶猛,因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就医,避免危险的发生。到医院前,家属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禁食禁水;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讲述新生儿哭闹的表现、呕吐物的性状、大便的次数及性状,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在送至医院的过程中不能用止痛药,以防掩盖症状。

因为目前没有新生儿灌肠压力控制指标的建议,也没有新生儿肠套叠肠复位的报道,为安全起见,新生儿肠套叠均采用手术治疗。

22.应对新生儿耳朵、鼻子里进异物的措施①如果新生儿耳朵或鼻子里进了玩具的小零件、小虫子或其他小物体,不要硬掏,要去耳鼻喉科检查;②如果小虫子进了新生儿的耳朵,在耳中滴些油并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引诱小虫子出来,如果无效,就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五、新生儿预防接种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16年版)》的通知,即国卫办疾控发〔2016〕52号。其免疫程序表见表11-1c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的一般原则(1)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2)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列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①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②卡介苗:<3月龄完成。③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④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⑤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⑥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⑦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⑧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⑨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①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②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须重新开始全程接种。③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表11-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接种年(月)龄疫苗种类出生时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9月 18月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①1、2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②注:①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乙脑灭活疫苗第1、2剂间隔7~10天;②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④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新生儿环境相关问题与健康管理5:http://www.yulujidi.com/yuer/yingerhuli/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