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育儿 > 婴儿护理

我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1 14:31:28分类:婴儿护理

简介  】
【(1)做一朵人见人爱的红花】
现在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孩子的小学、中学阶段,而且侧重点都是围绕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上什么样的补习班,等等

我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

【(1)做一朵人见人爱的红花】

我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

现在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孩子的小学、中学阶段,而且侧重点都是围绕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上什么样的补习班,等等。很少有家长会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上。

家长思维方式不同,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算优秀的标准也就不同。但是学习成绩是一个硬指标,更容易衡量,也更便于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家长心里普遍存在一个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考上理想的大学,孩子就算优秀,就算教育成功了。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以能够考上大学为目标。孩子是否优秀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为衡量标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上了名牌大学,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了,未来前途无量就是必然。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个结论是真的吗?客观事实是什么?客观事实是很多名校毕业的人最终都沦为平庸之辈,并没有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多大贡献。

在我的事业和生活理念里面,靠自己实现梦想的人才算优秀。很多人靠父母的关系找到理想工作,靠父母的钱过上想要的生活,靠继承父母的公司成为大企业管理者,这些人都算不上优秀。这个结果能证明的就是他们的父母确实配得上优秀这个词。我不希望我的女儿成为一个因为能力不够而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过得不开心、不快乐的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靠自己能力可实现梦想的孩子,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大多数人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主要是因为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缺乏安全感。这种内心的不安全感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借助他人的能力,但是又无法对他人产生良好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心理就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抱怨、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这样的情绪就会导致一个人的心情沮丧、痛苦。

比如,最常见的家庭矛盾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没有能力挣到更多的钱来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没钱买质量好的用品,没钱买房子、汽车等,从而产生生存和生活的不安全感。还有,最常见的情侣之间或者夫妻之间的吵架、生气,往往是因为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的想法和要求去做,而产生对彼此情感稳定性的怀疑。大众生气的理由之一就是对方不听话,其实就是一方无法控制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而产生的抱怨而已。

因此,内心极度缺乏被满足的安全感的人,最容易感受到不快乐。比如缺钱、缺爱、缺赞扬、缺关怀、缺认同……各种物质或者情感缺失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快乐群体的主力。

【我还发现人快乐幸福的感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交往层面上,被很多人喜欢、欣赏、尊重、赞扬、关注、关心、关怀、帮助等,可以获得很多利益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就会展现内心快乐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自信。

在个人精神层面上,自我的成就感(比如完成一个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做自己有兴趣或者喜欢的事情(比如,吃美食、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话(比如,别人的赞美、幽默风趣的话),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书、电影、风景),被爱的感觉(比如,父母、爱人),等等,这些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愉悦从而产生快乐幸福的感觉。

综上所述,快乐幸福属于心理层面的感受,而能够产生这种感受的因素不外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因此,我的思考点也就是,如何让孩子得到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让孩子得到这些要么别人给,要么自己拥有。别人给的或者有条件才给予的,一旦不给或者条件失去就会拿走,那么孩子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快乐幸福,就要学会获得快乐的技能和拥有感受快乐幸福的心理,拥有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并且这个安全感一定是来自自己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而不是靠发挥控制欲要求别人给予的。从物质方面来讲,想要靠自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必须拥有能够挣钱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自己想要什么都买得起、吃得起。在精神方面,就要多培养一些能够让自己产生快乐的兴趣爱好,懂得爱、学会爱,学会成为一个大多数人喜欢的人。

当一个人具备了人见人爱的红花特质,那么他内心不论物质的需求还是精神的需要,都会因为拥有足够的人脉和足够的能力而轻易达成,内心也会得到需求被满足的快乐感受。

【(2)独立生存的能力】

几年前,女儿上大学以后,我就回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朋友们听说我回来,就组织了一个聚会。其中几个女性朋友的孩子要去美国上大学,有的是去上本科,有的是去上研究生,大家自然就讨论了起来。谈话中她们无一例外地担心自己的孩子到那里的生活会出现很多问题。不会做饭怎么办?吃的早餐不营养怎么办?生病了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和同学相处不好怎么办?学校宿舍只让住一年,以后找房子遇到困难怎么办?等等。因为她们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照顾。甚至还有人决定办停薪留职,陪女儿一起去美国,照顾女儿半年,等她觉得孩子可以照顾自己了再回来。

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她们说着各种担心一直没有参与。她们问我“你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加拿大不担心这些吗?”我笑着告诉她们这些担心我根本没有,因为我的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

从小爸爸就教育我要独立。我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对我说:"爸爸妈妈会老,你不可能靠父母一辈子,你必须学会靠自己独立生存,学会如何战胜各种困难。你必须勇敢和坚强地去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爸爸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5岁学游泳,6岁学滑冰,10岁开始学做饭,而且很快就给全家人做饭。

我很感谢爸爸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让我成了一个不但经济独立,而且精神上也非常独立的女性。所以,我也很愿意用爸爸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女儿。我希望女儿能够生活和工作得更好。

我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其实从她上小学时就开始了。比如,我从来不陪她写作业。她只要开始写作业,我就不打扰她,去做自己的事情。我告诉她在写作业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我从来不在乎她的分数。因为我知道她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一定会努力学习。但是我很在乎,她是否学懂、学会了。如果她考试成绩不好,我从来不责备她,而是安慰她,因为我知道她心里更难受。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错。如果是知识点不理解,我就会给她讲,直到她完全理解。我还让她用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学懂了。如果是因为马虎出现的错误,我就一句话:“下次注意就可以了。”因为我自己都做不到不马虎,所以没有资格指责孩子。

我更在乎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学习钢琴时,我在乎的是培养她的毅力和恒心,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感受,体验人生很多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至于她弹得是否专业,我并不在乎。她练习的时候,我从来不在旁边陪着。但是她上课时,我会坐在后面认真记笔记,把老师说的重点记下来。我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为她高兴,什么情况下会对她表示不满。她想要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这点必须学会理解和感受。其他的都不重要。

从女儿上9年级开始,我就再也没有给她做过早饭。我告诉她:“你已经是高中生了,很快就要去上大学,你上了大学我就回国。所以你必须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好。趁我现在和你在一起,你要学会如何安排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以后早饭你就自己安排,而且你要开始学习做饭。做饭是一种让自己过得好的生存技能。你以后想吃什么自己都会做,就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吃了。对于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会做更幸福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教你做中餐。"女儿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决定。

我们当时说完就开始行动。我让她想好第二天早上要吃什么,然后我们俩便奔向超市,把她想要吃的东西都买回来。第二天早上,我和她一起起床,并指导她自己拿专门煎鸡蛋的小煎锅,煎了一个鸡蛋。她说:“妈妈,你去睡觉吧,剩下的我会。"我告诉她吃完后要把餐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再离开,她答应了,我扭头就走了。

从此以后,她每天早上洗漱完毕,自己准备早餐,吃完以后会把餐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再去上学。虽然我后来再也没有给她做过早饭,但是因为我的房间和厨房就隔一堵墙,她开冰箱、刷碗的声音我都能听到,所以她起床我知道,我会不自觉地竖着耳朵听她的动静。开关冰箱门、倒牛奶、烤面包、刷餐具、拧大门把手、关门。直到这些声音消失以后,我才睡回头觉。

后来她学会了做中餐,也学会了做西餐,还会烤各种饼干点心,经常做完拍照片给我们看。看到她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有滋有味,我们不但感觉很放心,也有很强的成就感。

这些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独立精神和生活习惯,让我从不担心她离开我之后的生活状态。事实证明,这些也让她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职业生涯中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很多的机会,比其他同龄人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3)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责骂过一句。因为我认为我是她的镜子,如果她做错了也是模仿了我,我会反思是我哪里的言行出现了问题,给了她错误的引导或者示范。我不会因为自己的错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去责骂或者抱怨她。

在孩子面前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基础。我非常认同思想决定言行,乃至最后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观点。因此,在思想形成阶段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和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思维方式的建立,还要归功于爸爸对我的教育。我从生下来的第56天就跟着爸爸一起生活,我接受的主要教育都来自爸爸,我的模仿对象也是爸爸。

爸爸从来没有看过有关儿童教育的书,也没有学过什么教育理论,他对我的教育方法都来自他对我的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我提什么要求,爸爸都不会直接简单粗暴地拒绝,而是经常让我说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如果他觉得合理就会答应;如果他觉得不合理就会给我讲,我的要求哪里不合理,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合理的。甚至我小时候说谎,爸爸也并不会马上指出我在说谎,让我很没有面子,而是会抓住说谎的漏洞提问我。

我小时候最爱玩儿的游戏是猜谜语、下棋,最喜欢看的书就是侦探类的书。因为这也是爸爸喜欢玩儿的游戏和喜欢看的书。我可以经常和爸爸一起下棋,一起讨论福尔摩斯,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

现在回头看,爸爸就是我的镜子。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和他一起聊天、玩儿游戏、看书中建立起来的。爸爸在和我讨论的时候,告诉我:“我说的也不一定对,所以你觉得我说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反驳我。只要你反驳得对,我就按照你说的做。同样,如果我说得对,你就要按照我说的做。"所以我小时候,经常被其他人说我和爸爸说话没大没小,但是爸爸却不认为我这是没大没小,还总夸我聪明,说我的很多观点可以证明他考虑问题不周到,让他也很有启发。

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慢慢地让我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我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事物发展有很强的预见性,让我总是能走在大多数人的前边。因此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我要按照爸爸对待我的方式培养孩子,甚至在他教育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在我的孩子小时候,不管她提出什么要求,我都像对待大人提出的要求一样重视。我会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简单说可以或者不可以。当她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的时候,我会马上夸她,并鼓励她去做。

比如她说:“妈妈我想要学弹钢琴。”我会问:"你为什么想要学弹钢琴呢?"她如果说因为谁谁在学弹钢琴。我就会问:"她学钢琴,你就也要学吗?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学呢?你为什么不让她跟你学不弹钢琴呢?"如果她答不上来,我就会继续问:“你是想要让她学你不弹钢琴,还是坚持想要学弹钢琴?”她说:"想学弹钢琴。"我说:“那你就要再说一个理由。因为跟别人学不应该是你想学这个乐器最合理的理由。”

她说:“因为钢琴好听。”

【我问:“你是说弹出来的钢琴曲好听吗?你也想弹出那么好听的曲子是吗?”】

她说:“是。”

我说:“那你知道想要弹出那么好听的曲子需要很多时间去练习,你能坚持吗?”她说:“能。”

我说:“你想要弹出好听的曲子这个理由,我很支持。我同意给你买钢琴,而且我们一起坚持好好学,直到你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好吗?"她说:“好。”

类似这样的探讨性对话,在我和女儿之间一直进行着。慢慢地我的女儿在我对她提出要求的时候,也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要求我?”我就要给她说一大堆的理由,让她自己判断我的理由是否合理。

当然她也会指出我的话中不合理的地方,来拒绝我的要求。我不会因为被拒绝而生气,相反我会因为她能够独立思考而高兴。因为我知道,时代变了,我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应她生活的时代,所以我的观点还真不一定就是对的。因此我很喜欢听她讲一些新观点、新视角的东西。她否定我的同时也给了我新的启发,给我的知识来了一次更新。我从来不怕孩子挑战我,就怕孩子不爱动脑子、人云亦云,这是我和其他家长不同的地方。

我培养孩子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防止她受骗。这样,她对任何人说的观点都会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质疑一下。除非对方给的理由符合逻辑,否则她就会警惕,并不会轻易相信,盲目地执行。这也让她在独立生活中学会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总要求孩子听话。很多家长从来不想,自己说的就一定对吗?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吗?如果不能,说明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也未必正确。那么为什么不听听孩子的想法?他们更年轻,思想更接近当下,说不定他们的想法在当今时代更行得通。

有一段话被广泛转发,不知道原作者是谁,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第一章的结语。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我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http://www.yulujidi.com/yuer/yingerhuli/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