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宝宝放在同一个房间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从争夺玩具的拉锯战,到玩游戏厨具时着迷的样子,游戏约会表现了宝宝们在一起时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
为了增加宝宝们的游戏约会中好的一面,减少不好的一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不要过多制订计划。两周一次的游戏约会让宝宝有所期待,但是每天都参加游戏约会,或隔一天参加一次,就太频繁了。让宝宝与小伙伴分享及和平地做游戏很难,要求宝宝们每天都拿出最好的社交行为来,对他们来说真的很不公平。如果宝宝每天都要去学前班或幼儿园,游戏约会就不要太频繁,不要让他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你的计划是否制定得过多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宝宝很期待游戏约会,并且出发时会兴高采烈地跑出门去,那就说明你的计划安排合理;如果他拒绝跟你一起参加游戏约会,一路上都哭哭啼啼,在游戏约会的过程中总是调皮捣乱,那还是减少几次约会吧。yipinjiankang.com
让游戏约会简单一点。多数宝宝(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宝宝)都没有什么耐心,不可能长时间做游戏。当宝宝还在慢慢熟悉游戏约会的内容时把活动时间限制在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
制定合理的时间。通常在宝宝恼怒、过度疲劳、小睡时,或吃饭前(饥饿会使脾气变得暴躁),不要参加游戏。理想的情况是,在游戏约会之前宝宝应当吃饱肚子,精力充沛。
不要邀请很多人。邀请两个孩子来玩已经是宝宝能忍耐的极限了;邀请3个或更多宝宝来玩就太多了。
要好客。当游戏约会在自己家里举行时,宝宝会觉得更加困难—他必须跟别的宝宝分享妈妈(或爸爸),以及他的家、房间、玩具和食物。你要对这些压力保持敏感。让宝宝当家里的"小主人",并且承担起让大家开心的责任来——应门、接待和问候客人,分配玩具(宝宝藏起来的"特殊"玩具没有必要拿出来,这会让分享的痛苦减轻一点),提前挑选和准备小点心,以及安排有特点的活动——这会让宝宝感觉到有控制权,并可以让他主办的游戏约会更加轻松。
从小点心开始。吃小点心是没有威胁的活动(只要两个宝宝能得到同样多的果汁,同样多的饼于),有营养的美味还会帮助宝宝抑制饥饿引发的恼怒。
监督、监督、监督。监督宝宝们的游戏约会,不仅会防止宝宝们伤害到对方,还会保护他们,不让他们陷入潜在的危险中。
要有应急计划。一对一的游戏万一变成了打架,就要改玩由大人引导的游戏,以此转移这两个小家伙的注意力。
让自己的期望现实一些。在这个年纪,即使是几分钟的和谐也是一种成就——超出这个成就,那就算赚到了。当然,有时会赚到,有时不会。
不要强制在一起玩。如果宝宝们“平行游戏”玩得很高兴,或者他们在不同的房间里玩,也不要管他们。不要期待或要求他们一起玩。通过恰当的游戏(过家家、搭积木)鼓励宝宝相互交流。
做宝宝坚强的后盾。有些宝宝时常需要牢牢抱住大人的腿,偶尔让人摸摸他,或需要你给他一个友好的微笑:“妈妈在这儿呢,不要害怕。”
为解决争端做准备。阅读第197页的内容,了解当宝宝快要打起架时该干点什么。如果引起摩擦的主要原因是"分享"玩具,可以限制每个宝宝玩玩具的时间,让他们轮流玩。
保姆照顾他,就会让宝宝比平时更容易发火。
关注度不够。没有得到足够关怀的宝宝,为了赢得别人的注意,通常很会“无理取闹”。
环境影响。宝宝熟悉的人(父母、保姆或兄弟姐妹)实施暴力行为,会激起宝宝的好斗行为。
对环境过分控制。如果父母从来不允许宝宝自己做决定,宝宝的挫败感就会增加,而这种挫败感又会增加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不能对环境有所控制。不对宝宝设限制,对宝宝放任不管的父母,会在无意中鼓励宝宝进行不受限制的行为,包括攻击行为。
不负责任的父母或保姆。情绪消沉、酗酒、吸毒,或者有婚姻或其他问题时,都会妨碍父母履行正常的职责,那么这时宝宝就会用无理取闹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悲伤。
当你能了解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时,肯定不会对此放任不管。你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帮助宝宝控制好斗的本能(参见第197页)。
如果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宝宝的行为还是没有得到遏制;或宝宝的好斗行为比其他孩子更加强烈;或宝宝攻击了别人时,看起来并不内疚,甚至很享受伤害别人和动物,一定要告诉医生。如果宝宝有行为异常的问题,推迟治疗不仅在短期内不利于宝宝自尊心的建立(问题儿童不会对自己感觉良好),还会让问题更难解决。
有些父母认为好斗的行为很正常,甚至对此很满意,他们认为好斗的宝宝会成长为成功人士。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来说,好斗的宝宝既不受同龄人的欢迎,也不受老师或其他人的青睐。自我感觉良好并且知道如何不伤害别人也能得到自己所需之物的人,更可能成功。有些父母还会认为,没有好斗性情的人,一生都会暗淡无光,其实并非如此(参见第186页“温顺”)。
【拉头发】
“我女儿得不到她想要的东西时,就会拉自己头发。”
对于多数不能很好运用语言的宝宝来说,随手紧握或拉扯离他最近的那撮头发,是表达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宝宝出现这种行为的理由(参见宝宝会用拉头发、掐人、咬人或其他攻击行为表达挫败感,这说明他们还缺乏社交技巧。
第195页)跟使用其他个人表达方式(打人和咬人)一样,所以对其干涉的理由也相同(参见第197页)。
和喜欢拉头发的宝宝在一起时,为了满足她的需要,可以给她一个有头发的填充玩具让她拉扯,或让宝宝在花园里帮忙拔野草(给宝宝戴上手套,并严密监督他,保证宝宝不会把拔出来的草吃掉),还可以让宝宝给你梳头,或让她把梳好的头发弄乱。
【咬人】
"在游乐园,如果有小朋友不愿与我女儿分享玩具,我女儿就会咬人家。"虽然对"武器"的选择不同,但咬人和打人一样,主要动机都是相同的。宝宝不能操纵周围的环境,或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这让她很有挫败感。并且宝宝知道,她的语言并不像她想的那样有“影响力",所以她只能简单地使用牙齿解决问题了。而且,如果咬得恰到好处,往往会有良好的结果。
有时宝宝会为了更加天真的理由咬人。对于好奇的宝宝来说,咬人只是另外一种好奇的感官体验。("杰西卡的肩膀会是什么味道呢?跟斯波特耳朵的味道一样吗?还是跟妈妈的胳膊一个味道呢?”)对于她最亲爱的人,咬上一口是她表达“我爱你”的唯一方法。咬人也许只是一种模“A型”宝宝最近的研究表明,"A型"性格在儿童期初期就会表现出来,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会导致这个结果。研究发现,每4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具有“A型”性格的特征——高度紧张、热情、没有耐心、易怒、非常具有竞争性。进入学前班后,这些孩子在压力下,血压会升高很多;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更容易出现头疼、胃疼、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的症状。有时,他们的行为会降低自尊心,听觉能力不高,关注范围变窄,难以交流,并且有学习困难(也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会很好)。由此推测,A型孩子会成长为A型成年人,但是还无确凿证据。
此理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但是,让孩子学会如何放松(参见第182页),如何以非竞争的方式在社会中生活,以及如何延后满足感(参见第144页),这肯定是会有所帮助的。父母应当避免施加压力让孩子完成任务,而是要强调娱乐和家庭的重要性,反对工作狂式的处世态度。最后,父母不要时时刻刻都忙忙碌碌,要做轻松生活的榜样——虽然这对本身就是A型性格的人来说很困难。
仿,或者是厌烦、疲劳、感觉超负荷或饥饿感袭来的信号。出牙期的疼痛会驱使宝宝必须咬点什么东西才舒服。也可能是宝宝对什么新东西有些不安。或者和其他负面行为一样,咬人仅仅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咬人看起来更加原始,更具动物性,所以让父母更加惊慌的行为可能是咬人,而不是打人。然而,咬人和打人一样。事实上,1~3岁的宝宝多数都比较喜欢咬人。对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说,咬人都不会持续很久。一些研究表明,多给宝宝一些可以用牙齿啃的东西,就能满足宝宝咬人的欲望。但是对于一些宝宝来说,咬人还会继续下去,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以下的措施,以及关于解决宝宝攻击行为的内容(参见第197页),对于阻止宝宝咬人会有所帮助:用吃东西阻止咬人。有时,宝宝咬人只是因为她饿了。所以在宝宝参加活动之前先给她喝一杯牛奶或吃一点点心(不含精制糖——有人认为这种物质有增加攻击行为的倾向,参见第515页)。
不要回咬别人。就像是反抗一样,回咬会让宝宝迷惑。回咬代表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让你生气了,就可以咬他”而你的解释却是“不要咬人",这是矛盾的。也许你想回咬一次,让宝宝知道被人咬是什么感觉,说出来如果所有父母都能教导孩子懂得用语言解决冲突的重要性——使用语言而非武力处理挫败感和气愤,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和平谈判就能彻底解决世界冲突。
考虑到宝宝有限的语言技能,你必须作出很大努力才能让宝宝明白语言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但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值得,因为宝宝通常情况下还是会使用武力。可能现在你对宝宝说的话显得毫无作用,但是时常对他说,巩固他的意识,多年以后,宝宝一定会明白。
既要练习也要说教。使用语言而非武力解决冲突,如果你能言行一致,宝宝很快就会明白。可以每天都做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给宝宝留下持久的印象——跟你的配偶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而不是摔门而出,不再理会这件事;告诉邻居他家的狗又弄乱你家的垃圾了,而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在邻居家的草坪里乱丢垃圾;坐下来向宝宝解释打人错在哪里,而不是因为他打人就打他作为惩罚。
跟宝宝说话。现在,宝宝还不能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小伙伴把他的玩具抢走或不能把三角形积木塞进圆形盒子里的那种挫败感。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帮宝宝提提词,但是要等到宝宝自己说不出来时你才能提醒他。例如,当宝宝们对受欢迎玩具的争抢处在危险的边缘时,要出手干预,并建议宝宝们轮流玩玩具。或者坐下来,满怀理解地跟宝宝说解释这种形状的积木很难放进盒子里。
也要鼓励宝宝说话。宝宝应当用语言自由地表达感受,即使是负面的感受(例如生气、失望和挫败)。引导宝宝表达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要打他呢?生他的气吗?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不要压制宝宝正在尝试的自我表达。让宝宝说出“我讨厌你”比宝宝伸手打人文明得多了。很快宝宝就能够区分出自我表达和粗鲁的差别,这时你就要约束宝宝的粗鲁语言了。同时,你也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这样宝宝就愿意向你学习。
列举其他榜样。在游乐园里找几个和平交流的例子("看,那些孩子在分享玩具,他们玩得多好啊”),但是不要添加评论("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啊”)。再找几个这样的榜样,让宝宝明白,用沟通来解决争端很有价值。不要播放那些通过暴力解决分歧的电视节目和录像,要播放那些试着教导宝宝如何说出问题的节目。
但这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宝宝不可能把自己感觉到的疼痛跟别人体会到的疼痛联系起来。宝宝被人咬了,可能会受到伤害或惊吓,但是不可能让宝宝不再咬人。
将咬人扼杀在摇篮里。要立刻把咬人的宝宝和被咬的宝宝分开。不要反应过度、大叫,或是长篇大论地训诫;只要让咬人的宝宝待在一边,平静而坚定地跟她解释:“不要去咬人,很疼的。你咬安娜的时候,她会受伤害。”当宝宝不知如何表达而咬人时,要帮她找出她想要表达感受的意思:"我知道你很生气。生气是可以的,但是因为你生气就伤害别人,这是不可以的。我们想想办法,把你生的气化解了吧。”
避免双重标准。有些父母会咬宝宝的脚趾或手指来逗宝宝玩,或者偶尔让宝宝在他们的肩膀、脸或胳膊上咬上一小口——特别是咬得那一下并不疼。之后,当宝宝咬了小伙伴时,父母就会大声责骂——这样会让宝宝感到困惑。最好是所有时候都不要让宝宝咬人,避免产生混乱。
严肃看待咬人。当宝宝第一次咬别人时,有些父母禁不住会笑,这就更加鼓励宝宝咬人了。所以,要克制自己的笑容。
【报复】
“无论什么时候,我家宝宝咬人或是咬我,都让我很生气。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咬他一口。我知道这不是成熟的表现,但有时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宝宝最容易让父母失控。即使平常冷静又镇定的父母,在面对宝宝挑衅行为时,也很难保持镇定自若。反抗一下的冲动会很强烈,有些时候甚至无法克制。
想以眼还眼的冲动,并没有错,有些父母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冲动行事会产生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一,对于如何处理生气和失败,你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其二,会让宝宝受到惊吓。其三,这会升级成为严重的虐待儿童行为。所以,不要反抗或回咬,试试更好的回应方法,例如第197页和第204页的内容。
如果你怀里咬人的宝宝得到了其他大人的善待,而你对他却没有那么好,偶尔会打打屁股或手心,那也不要有负罪感。但是,要立刻真诚地道歉:“我打了你,对不起。我很生气,所以想都没想就打你了。"如果你打他是因为宝宝的行为让你害怕——而不是生气,也要向宝宝解释:"你跑到大街上,我就打了你,那是因为我感到害怕,我想让你记住不要再这样做了。”
但是,如果反应过了头——因为打了第一下,所以就打了第二下;打得很重,在宝宝身上留下了掌印,或打中了宝宝的脸、耳朵或头;用皮带、尺子或其他物品打了宝宝;由于酒精或毒品的作用而殴打了宝宝——出现这些情况的话,要与宝宝的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谈谈你的感受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