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什么叫看见?看见需要自己当下活在真实世界中。真实的孩子在愤怒尖叫,你能否直接看见他的愤怒,而不是活在‘他不应该为这一点小事就尖叫,我得教育他’的妄想中。当你不在妄想中,自然会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感受都顺畅表达。”
遗憾的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妈妈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她们总是以长者自居,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必须一切听从自己的指挥。因此,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体恤孩子的心情,习惯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
有一天下午,林敏准备带女儿晶晶去上补习班,可晶晶觉得自己有点累,就对林敏说:“妈妈,我累了,今天不想去上课。”yipinjiankang.com
林敏听了,一下子就来气了,训斥她道: “你刚才不是已经睡了两个小时吗?怎么还会累?”“我就是累了,我没睡够!”晶晶嘟着嘴,大声说道。
林敏觉得女儿在无理取闹,于是,疾言厉色道:“不许胡闹!我看你不是累,而是有点懒,赶紧去给我换衣服,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
“哼,我不去,我要在家睡觉!”说完,晶晶就想转身离开。林敏连忙抓住她的胳膊,随即大手一扬,狠狠地打了她一下。
晶晶吓坏了, “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她边哭边说: “妈妈,我讨厌你!”听到这句话,林敏的火气越来越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女儿晶晶那么不懂事,完全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晶晶真的不懂事吗?未必。当孩子说自己累的时候,我们做母亲的,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毕竟,我们不是孩子本人,孩子若是真的感觉累,那带着这种状态去上补习班也不会学到多少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斯普兰格说过: “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沉陷于孤独之中,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看见、能被接纳、能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身为母亲,不管孩子产生何种感受,表现出何种情绪,我们都要尽己所能地去接纳、去理解以及去拥抱。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评判为“不好的”,也不要出于焦虑、烦躁和惶恐,去喝止、打击、威胁孩子。
一年前,彭丹跟儿子的关系一度变得剑拔弩张,儿子只要看见她,就像老鼠看见猫一样,恨不得离她远远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就出在彭丹对待儿子的态度上。彭丹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她对待儿子的态度非常严厉,与儿子相处,她总是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有一次,儿子想吃雪糕,他苦苦哀求彭丹,可彭丹硬是不答应,她任由儿子在地上打滚哭闹,还训斥他: “真是个好吃鬼,雪糕有什么好吃的,不许吃,赶紧给我看书去!”
那一天,儿子很伤心,整整哭了一个下午,晚上连晚饭都没吃。从那之后,儿子再也没吵着要吃“雪糕”,这固然让彭丹感觉很高兴,可让她忧心忡忡的事也发生了:儿子不肯跟她说话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儿子的冷漠让彭丹快要崩溃了,好在朋友及时点醒她,她才意识到自己之前那种做法是不对的,不仅得不到儿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儿子的叛逆情绪,最后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于是,彭丹开始有意识地收起自己的“自以为是”,她暗暗发誓,以后儿子表达个人感受时,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急于评判儿子了,而是要放低姿态,真真切切地拥抱儿子的感受。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后,就趴在桌子上小声地啜泣。彭丹见了,心疼地将他抱在怀里,柔声安慰道: “宝贝,妈妈看见你哭了,很心疼你,妈妈知道你哭是因为你很伤心,但你不要害怕,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刚开始,儿子有些抵触彭丹,可他毕竟还是个小孩子,于是,他挣扎了几下,便在彭丹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哽咽地告诉彭丹,这次模拟考试他没考好,他感到很难过。
听到儿子说难过,彭丹连忙又将他搂紧点,说: “宝贝考试没考好,所以很难过,妈妈知道了,没关系,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
在彭丹的安慰下,儿子悄悄地用小手环住了彭丹的腰,甜甜地、安心地笑了。
孩子都比较敏感、脆弱,自尊心也比较强,很难承受父母的打击、否定和批评。所以,身为孩子的第一教育者,每一位女性都要对孩子的心理多一点了解,平时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永远不去评判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只要我们能时刻做到不评判,拥抱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主动向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