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育儿 > 育儿知识

中医保健疗法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3 13:44:26分类:育儿知识

简介  一、中医推拿按摩
产后恢复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推拿按摩手法,才能对产妇的身体康复提出有效辅助治疗建议。中医按摩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按法
按法为镇静止痛手法。按是压抑的意思,

中医保健疗法

一、中医推拿按摩

产后恢复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推拿按摩手法,才能对产妇的身体康复提出有效辅助治疗建议。中医按摩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医保健疗法

1.按法

按法为镇静止痛手法。按是压抑的意思,用手指、手掌或肘部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定时间,逐渐用力深压,称为按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使用按法时,应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及病人的耐受程度,以不使局部剧痛,有得气感为宜。临床常用于由损伤引起的疼痛等症。

2.摩法

摩法为散瘀消肿手法。摩是抚摩的意思,用手掌或多指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行有节律的轻快抚摩动作,称为摩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使用摩法时,以不增加疼痛或皮下筋肉组织无明显活动为度。临床常用于损伤早期瘀肿显著等症。yipinjiankang.com

3.推法

推法为疏通复位手法。推者,是用手向前或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的意思。以手指或手掌的某一部位着力,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称为推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使用推法时,以不增加疼痛为度。临床常用于损伤引起的气滞血瘀、经络阻塞、筋骨移位等症。

4.拿法

拿法为解痉通络手法。拿是把物体握在手里的意思,用一手或双手多指(或拇指、食指)相对用力捏紧提起施术部位的皮肤、筋肉,称为拿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使用拿法时,应拿放有节律,以不使筋肉从手中滑脱为宜。临床常用于缓解由损伤引起的筋肉痉挛、脉络阻塞等症。

5.揉法

揉法为活散止痛手法。揉是以手回旋地按、抚摩的意思,用拇指、多指或手掌(大、小鱼际与掌根)部着力,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轻快或沉稳而柔和的回旋动作,以带动该处皮下组织,称为摩法。《厘正按摩要术》曰:"揉以和之。揉法以手腕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使用揉法时,以不摩擦皮肤为度。临床常用于缓解由损伤引起的瘀结之肿和疼痛等症。

6.滚法

滚法为活血散瘀、消除疲劳手法。“滚”是不断地旋转着往返移动的意思,用手掌手背的近小鱼际部或除拇、食指以外的掌指关节部着力,通过腕关节屈、伸和旋转的连续而节律的协调动作持续作用于施术部位,称为滚法。使用滚法时,以不产生跳动与不摩擦皮肤为度。用力的大小,要根据病情和施术部位及病人耐受程度而定,一般筋肉薄弱处、新伤、体虚和年老者宜轻,筋肉丰厚处、陈伤、体质强壮者宜重。临床常用于缓解由陈伤所致的肢体麻木、酸痛和活动障碍等症。

7.搓法

搓法为松散手法。搓是手掌与接触面往返摩擦的意思,用单手或双手

掌面着力,在躯干与四肢的某一部位上均匀用力、快速往返的摩擦动作,称为搓法。《厘正按摩要术》曰:“搓以转之,谓两手相合而交转以相搓也。或两指合搓,或两手合搓,各极运动之妙,是从摩法生出者。”使用搓法时,以不擦伤皮肤与筋肉温热为度。临床常用于腰背与四肢关节的陈伤或寒湿痹症,这对于筋肉紧张或痉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8.动法

动法为舒筋正骨手法。“动”是从原来位置上离开或改变原来的位置与姿态的意思,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固定),另一只手拿住关节远端的肢体,做相反方向的牵拉、推扳及屈伸与旋转等一类手法,称为动法。使用动法时,需根据关节具体结构和活动范围,因人因病而定。临床常用于缓解由筋肉损伤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关节脱位、筋移位等症。

9.拨法

拨法为分筋解痉手法。拨是推动或挑动的意思,用手指或肘尖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适当用力下压至有酸肿感时,再做与筋肉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推动,使其从指下或肘下滑脱,称为拨法。使用拨法时,以不加重损伤而有肿麻酸痛感为宜。一般新伤、病变部位浅者,宜用轻拨法;陈伤、病变部位深者,则宜用沉稳的重拨法。临床常用于缓解由损伤引起的筋肉紧张、痉挛、粘连、结索等症。

10.打法

打法为震动、疏通、调和之法。打是击的意思,用空拳、拳背、虚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背、指侧、指端或用桑枝棒,在体表有节奏、轻重适宜地叩、拍、捶、敲击的动作,称为打法。打法能震动筋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用打法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打法。临床常用于缓解由旧伤引起的气血瘀滞、经络阻塞、筋肉痉挛与肢体疲劳等症。二、产后艾灸

艾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可以祛风、祛湿、祛寒、温经活络。

艾灸法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灵枢·经脉》曰:"灸则强食生肉",意指艾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针、灸、药各具特点,各有其局限性。艾灸法的特点在于可以弥补针、药之所不及,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往往可起到特殊的成效。正如明代李延在《医学入门》中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女性以气为本,以血为用,产后元气大损,阴血骤亏,百脉空虚,又多瘀血,故有"产后多虚多瘀"的说法。艾灸作为针对孕产期女子的一种外治方法,有着一套完备的护理方案。应用艾灸方法进行产后调理,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诸多不适症状,这种方法是和女性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适应的。热敏灸与传统艾灸法相比,可有效激发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艾灸常用穴位

(1)神阙穴

神阙穴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的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2)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丹田,属任脉,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一般采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的方法。孕妇禁用。

(3)关元穴

关元穴也位于丹田,属任脉,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具有温肾固经、

补气回阳、通纳冲任的功效。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的方法。孕妇禁用。

(4)风门灸

风门灸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常灸此穴具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一般采用隔姜艾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分钟,连灸10天。

(5)中脘灸

中脘灸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常用隔姜灸、温和灸的方法,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6)足三里灸

足三里灸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7)身柱灸

身柱灸有清心宁神、降逆止呕的功效。多采用温和艾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分钟,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2.艾灸操作动作规范

(1)盖被

在悬灸的过程中应给产妇盖被尤其是要裹好双足,施灸穴位暴露面积不超过4厘米×5厘米,每一穴位操作结束立即为产妇盖好保暖,以免受寒。

(2)坐姿

悬灸时要腰部挺直,收腹端坐,双腿并拢,双臂肘关节呈125度悬空,切忌将双手压在顾客身上。两眼凝视施灸部位,真正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3)点燃艾条

左手持艾条,右手拿点火器沿着艾条的边缘轻轻点燃,切忌用口吹火或用手扇火。(4)悬灸手法

左手食指、中指点按穴位两侧,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艾条,艾条离皮肤2~3厘米。

(5)悬灸顺序

先背后腰,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阳后阴,先补命门。

(6)弹艾灰

轻轻磕敲艾条,沿清灸垫慢慢滑动,让艾灰自然脱落。

(7)悬灸结束

用灭灸剪将艾条头剪断放在盛水的清灸罐内,再及时将罐盖好。

3.艾灸操作方法

(1)温和灸

温和灸:是一种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方法。左手为压手,食指、中指紧按穴位两侧,右手为灸手,两手协调操作。具体步骤为:

①灸者取艾条1支,点燃一端;

②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

③艾条固定不移,以被灸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④每次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可。

(2)回旋灸

回旋灸又称热熨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在距施术部位约3厘米处,往返移动而灸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为:

①灸者取艾条1支,点燃一端;

②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

③将艾条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为直径4厘米左右;

④每次灸10分钟左右,以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

(3)雀啄灸

雀啄灸是将点燃的艾灸在被施灸部位上下移动,似麻雀啄米,故称为

雀啄灸。具体步骤为:

①灸者取艾条1支,点燃一端;

②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距离不固定,似麻雀啄米一上一下活动施灸;

③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④一般每穴灸5~10分钟。此法热感较强,要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4.施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者的责任心和态度

施灸者首先要有自信心,为被灸者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被灸者的思想工作。在施灸过程中,施灸者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操作,以免灼伤被灸者。

(2)注意空气冷暖和安全

施灸时不免有烟熏和艾味,在保证被灸者不被风吹到的前提下,可以开窗换气,尽量保持空气清新。施灸时,被灸者要脱衣服,应注意保证室内的温度达到要求。灸法若操作不当,容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

(3)注意灸料的质量

艾绒的粗细好坏以及杂质的含量与施灸过程和效果关系极大,务必考究。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应保证晒干,以便点燃。艾条以粗大、结实、均匀、干燥为好。

(4)施灸者姿势端正

施灸时,施灸者需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勿采取勉强体位。

(5)灸法与消毒

在穴位上施悬灸、艾灸盒温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至于灸的原料,则不需要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即可。(6)注意穴位和施灸的部位

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灸是非常不妥当的,必须根据选定的穴位而施行。

(7)施灸的程序

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秩序不乱,以免被灸者反复改变姿势,也省事省时。

(8)晕灸的防范

晕灸者虽然罕见,但也有发生,其表现为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四肢发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多系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时过长、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其平卧,按摩人中、百会、膻中、足三里等穴,一般可自行缓解。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出现晕灸。

(9)施灸与休养

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静心调养,节欲保精,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效果。附灸后调养口诀,应当记牢: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唯食素淡最适宜。

(10)勿急于求成

使用灸法要有耐心,灸从久,必须长期坚持,欲得健康长寿,需慢慢调理。

(11)施灸不良反应

一般无任何反应,但由于体质和气候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两次施灸间隔。

(12)灸后洗澡问题

凡用悬灸和艾灸盒温灸,可以正常洗澡,为了不影响效果,一般在灸

2小时洗澡为宜。

(13)施灸配穴的原理

一般而言,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双侧取穴以引热力下行。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取单穴。

(14)使用经穴要少而精

选用经穴在于精要、准确,不宜过多。所以取穴要准,用穴要精,操作要巧,配穴要妙。

(15)施灸的安全性

按照规范的方法操作是安全的,必须排除因操作不慎引起的灼伤、失火等。

5.常见灸后反应

(1)疾病加重

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人体是一个整体,有阴阳之分。当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当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体内的正气慢慢累积,病邪也会被逐渐驱出体外。

(2)失眠

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初次艾灸后的失眠是一种正常反应,此时的失眠多表现为疲乏无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睡眠时间虽少,反而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主要应看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

(3)口干舌燥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常见反应。这一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要多喝白开水。此时出现的喉咙异常干痛反应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炎症)。

(4)出现红疹

有人艾灸后身上会出现很多红疹,此时多会以为是过敏。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红疹严重,可以在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及委中穴放血,给病邪以出处。

(5)情绪低落

有些产妇艾灸后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通过找人倾诉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在艾灸期间,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过饥过饱,不宜行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6.艾灸疗法的特点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体质判断的错误和穴位选择的错误,从而造成身体不适,运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调节回来。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产妇,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4)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它属于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以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1.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精、气、神"中的“气”在产后恢复中尤为重要?

3.本章介绍了哪几种常用的中医按摩方法?

4.产后艾灸的原理是什么?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中医保健疗法:http://www.yulujidi.com/yuer/yuerzhishi/2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