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人类教授爱德华·霍尔博士对个人空间素有研究,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人体近身学。他在出版的成名作《无声的空间》中,对人际交往双方的一般方位和距离作过大致的划分,提出了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4个空间,即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空间。
——亲密空间。这一空间的距离间隔在15—46厘米之间。在这一空间的距离间隔里,人们之间保持亲近状态,故亲密空间的语义为“热烈、亲切”。能进这一空间的有夫、妻、父、母、子、女、恋人等。人们交际的语言特点是低声或耳语式的言谈话语。当然也包括身体接触,如拥抱、爱抚等无声语言。人们像保护自己财产一样保护着这一空间,只有感情相近的人才允许彼此进入,否则非但不受欢迎,甚至会因此侵犯了他人空间而遭到谴责和抗议。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的距离间隔为46厘米—1.2米之间,霍尔博士称此为"物理控制界线",它的语义为“亲切、友好"。这一空间的语言特点是语气和语调亲切、温和。即使不是最亲密的人,起码也得是相当亲近的人才能进入这一空间。谈话内容常为无拘束的、坦诚的。比如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往往适合于简要会晤、促膝谈心或握手等。
——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距离间隔在1.2—3.6米之间。在这个空间内又分两个分空间,即近社交空间和远社交空间,它们的语义均为“严肃、庄重”。近社交距离为1.2—2.1米,这是人们在社交中近距离接触时所保持的距离间隔:在商务洽谈、接见来访或同事交谈时一般相隔这样的距离。这一空间的语言特点是声音高低一般。
措词温和。2.1—3.6米为远社交空间,这是我们同陌生人,同我们不熟悉的邮递员、售货员、单位新来的职员以及我们不太了解或者一般交往的人们所保持的间隔,这个距离也适合于经理和职员的正式谈话、高级官员的会谈及重要的贸易谈判。这一空间的语言特点是声音较高,措词客气。yipinjiankang.com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距离间隔超出3.6米,这是人们在较大的公共场合所保持的距离间隔,常出现于作报告、发表学术性演讲、迎接旅客等场合。这一空间的语言特点是声音响亮,措词规范,讲究风格。
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把握好最佳的空间距离,直接关系到交际效果,女性如何把握最佳的空间距离呢?应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交往对象的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家”就是个人空间之一。只有人际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才允许他人进入我们的个人空间,一般未经允许,不能擅自闯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当我们因不慎(应尽量避免)而侵犯了别人的空间范围时,应立即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请原谅”,这有助于缓解因此造成的紧张和不快。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间,应慎重处之,以礼相待。
2.注意交往对象生熟的差异。
俗话说:“疏则远,亲则近。”空间距离与交际对象生疏和熟悉有一定的区别。交往的双方互相认识,又是亲朋好友,可以近些,挨在一起,以至拍肩、碰肘、抚摸、拥抱、依偎等都没有什么不好,有时反而能促进关系的密切。相反,交往双方是初次见面,若做上述举动,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
3.注意交往对象的性别差异。
性别不同,交往时空间距离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心理学家做实验发现:男子挤在一间小屋里,容易引起相互的怀疑,甚至发生争斗;女子在这种环境中更友善,更亲密,更易找到共鸣,如果给女子换大些的房间,她们会感到不太理想。正由于男女间的这种心理差别,男子与男子的交谈距离不宜太近,近则会有不和谐之感;女子与女子交谈也不宜太远,远则会有投机之嫌。
4.注意交往对象的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一般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在交往中对不同性格的人在空间距离上应有区别。与内向型的人交往,空间距离可稍远些,因为距离太近,内向型的人会感到不大自在:与外向型的人交往。距离可近些。若与性格外向型的人相遇,可老远打招呼,以表示热情;与内向型的人相遇,倘老远打招呼,不一定会得到应答,往往是用微笑或点头来代答。
5.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往往对交往的空间范围具有不同的习惯。如何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交谈时两个人站得近一些表示亲切友好,而英国人则按照他们的习惯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合适,因此两人的交谈在不自觉的进退中进行,前者往前挪动,后者往后退步,当短暂的交谈结束后,两人离他们原来站的地方已相距甚远。一般地,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南欧人以及日本人属“接触文化”民族,交往时习惯于身体接触,空间距离近些;亚洲人、印度人、北欧人和北美人属于“非接触文化”民族,交谈时不习惯于身体接触,空间距离远些。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应按照本国的文化习惯来对待异国人们的习惯,应慎重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对他人空间距离的尊重,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同他人顺利地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