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思维的致命弱点:导致严重低效】
不可否认,目前普遍存在的“自利利他逻辑模型”虽然具有一定建设性,但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这个弊端就是导致严重的低效。低效机理是这样产生的:自利是所有人的思维动机,也就是行为的出发点,所有的想法都是为了达到个人私利的目的。所有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自然就会导致为了抢占各自的私人利益而产生冲突和争斗。争斗的过程是拼实力的过程,也是利益适度退让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要允许对方得到一些利益,这就在客观上有了利他的结果。这种利他的客观结果必须通过多元对抗博弈,依据丛林法则,最终取得整体的暂时的平衡状态。在这种模型之下,争斗不可避免,争斗是建立新的平衡的手段。平衡被打破之后,再次进入下一轮的争斗。循环往复,无休无止。这就必然导致能量耗散,运行效率降低,这属于高碳逻辑模型。
在这种模型之下的企业,想要维持体系运行,就必须要掠夺外源性的能量。也就是说,不损害和剥夺外部利益,就无法实现利己的目的。
以"自利利他逻辑模型"建立起来的企业不可能避免劳资对立的矛盾,不可能逃脱多元对抗的老一套。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自利利他逻辑模型"下的企业,基本理论前提是“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私利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的使命就是为股东而追逐利益最大化。没有外源性输入,他们也就难以获取更多利益。日积月累,矛盾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爆发激烈对抗。yipinjiankang.com
"自利利他逻辑模型"下的企业,不仅仅是资方追逐利益最大化,劳方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博弈。博弈→斗争→妥协→平衡,再博弈→再斗争→再妥协→再平衡……无穷无尽,循环往复。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始终是对立的。这种逻辑模型下,双方绝对不可能有共同目标,不可能形成合力,不可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企业管理者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员工工资只被看作企业成本。对于绝大多数的员工而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必须得服从企业管理者意志,否则就被思维的力量——财富是思维能力的产物裁员辞退。但对于少数身怀绝技的员工而言,有了叫板的资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待价而沽。总之,在这种思维模型下,各种关系都被割裂,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旦"自利利他逻辑模型"被确立,并经过长期逐渐稳固,形成既成的存在结构,那么逻辑模型内在的规定性就必然促使企业按照特定的路线运行。利己主义模型必然建构利已主义机制,必然导致周而复始的劳资对抗。利已型企业文化之下,不可能形成齐心协力的同向力,企业内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和谐稳定。
"自利利他逻辑模型"实际上让企业陷入逻辑悖论——按照这种理念,企业劳资双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双方发生博弈和争斗。在博弈和争斗的过程中,双方无所不用其极,不惜运用极具破坏力的短期手段和行为,必然破坏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利益,付出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巨大代价,这就无可避免会损害双方利益。所以说,这种模型实际上存在显见的逻辑悖论。
【传统企业(行业)利他行为分析】
可以说,所有的商业模式,所有的企业行为,都可以从利他思维的角度是构建。传统企业的利他行为有很多,诸如先体验,后买单;先试用,后付钱;促销和折扣等,这些举措都属于利他行为。但明显看得出来,这样的利他行为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利己思维。之所以这么做,真实目的是为了促销,为了从消费者那里赚取更多的利润。
表面上是利他,骨子里是利己。所以他们对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是利他的行为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值,试图四两拨千斤。在这样的唱戏心态下,他们总是极其计较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想付出一点而收获一片。故此这样的利他行为注定不会持久,一旦感觉得不偿失,或者感觉已经回本,就会停止。他们不会顾虑消费者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