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陶弘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做过官,而且少年得志,20岁即被引为诸王侍读,30多岁却辞官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他虽隐居深山,却为朝廷谋划天下大事,被称为“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道士,是道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又对儒、释两道有很深的造诣。他10岁即熟读葛洪的《神仙传》,对葛洪的神仙说非常崇拜,便立志养生。但他又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利用梁武帝给他的优越条件在深山炼丹,歪打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但他对炼出的丹药服食慎之又慎。他在几次试验无效后,让神仙托梦告诉梁武帝“不须试,试亦不得”,因为“今人多贪”。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其合理的内核。
⊙陶弘景在养生中有一种“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对古人的养生理论既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又能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加以纠正。他的两本重要的养生著作《真诰》和《养性延命录》,看似摘录前人的养生语录,实际上都是经过自己考证并认为正确的理论。这和一般的汇编是不同的。《梁书·处士传》称陶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他这种“圆通谦谨”的为人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相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养生道路。他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就是他对自己的养生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他活了80岁,基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说他的养生实践是成功的。
【孔子养生之道】
一、饮食淡泊、简素。孔子常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饮食粗茶淡饭,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孔子的饮食生活,除礼仪和礼节的特别需要外,并不过分讲究。他认为,饮食是为了养生,包括饮食在内的一切养生手段,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要的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去干一番事业。在这方面,孔子的好恶是十分分明的。他鄙视过分讲究饮食、穿着的人,并告诫有识之士与他们划清界限,这体现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一贯修身、处世原则。
⊙孔子在饮食生活中安于淡泊和简素,但并非拒绝精美食品,不注重饮食多方面的合理要求,而是较正确地处理了饮食与其他需求之间的关系。“君子谋道不谋食”等警句看似清高,却包含了透彻、通俗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衣食住行”,人生所需,正常地去谋求是人之常情,但要有所节制,“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纵欲则败……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蓄积有数,本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就个人及社会来说,若把清苦和奢侈两者的危害相比较,他宁要前者也不要后者。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对其所处时代及时代的饮食文化,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历史性总结,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饮食思想。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许多有关饮食卫生、饮食养生、饮食礼仪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yipinjiankang.com
⊙后人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看法不一,见仁见智。
⊙倘若理解为在食品的选择、搭配、加工、制作等方面,力所能及地搞得精细一些,似乎较为客观合理;倘若理解为饮食应当无限度、无止境地追求精美,甚至以此作为奢华、放纵的饮食行为的借口,不仅有失偏颇,更有害无益。
⊙二、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并不是一个文弱夫子、书呆子。他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20个字把山、水、动、静,乐观生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表述得十分明确,很可能是孔子对他人及其自身保健生活实践的科学总结。
⊙孔子志趣广泛,博学多艺,其健壮体格与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可谓相得益彰。在当时,一个想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即“六艺”),也就是要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会写字及计算方法。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仅较全面、熟练地学会和掌握了“六艺”,而且学业也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六艺”,并把高等的“六艺”,也就是后来被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实际内容和精神较系统地融会贯通。
⊙“问礼老聃”‘学琴师襄”等故事,即生动记述了孔子学习“六艺”的情景。他认为,“诗”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培养情操。
⊙孔子很喜欢唱歌,善于鉴赏音乐,“在齐闻《韶》”,陶醉于优美的乐曲之中,“三月不知肉味”。他说道:想不到音乐感人至深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还喜欢爬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乐无穷。对此,后人曾高度评价说:孔子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
⊙孔子还告诫人们: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辨别礼乐节制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奢侈骄横为快乐,以游荡妄为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快乐。孔子还提醒人们,君子有三种事应该警戒:年少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三、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熟悉孔子身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位颇不得志的“布衣学者”,一生贫穷清苦,历经坎坷,遭受了无数次挫折,甚至到处碰壁,但是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坚信“知我者天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始终襟怀坦白,泰然处之,积极乐观,矢志不渝,坚持走自己的路。有一次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郑人形容孔子如同“丧家之犬”,重聚后,弟子如实相告,孔子听了并无恼怒,欣然答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豁达大度,大智若愚难能可贵。“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失为养身处世的箴言。
⊙68岁高龄的孔子,在“知音”难觅、用武无地的情况下,彻底打消了求仕为政的念头,结束了14年之久的列国奔波,回到故乡。这时.以他的名望和众多的弟子,养尊处优、安度晚年并非难事。可是孔子一贯鄙视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他觉得即使是下下棋,也比什么事都不干要好些。他还说过:我曾经整天整夜地不吃饭、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用力去学习。
⊙年迈志坚的孔子,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竭尽全力把有限的晚年时光用在教育事业和古代文献整理保存的工作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的自我写照。妻子、儿子和得意弟子相继去世之后,孔子极度悲伤,但他的意志没有垮掉,脚步没有停顿,仍然自我鞭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期望自己的努力能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这股可贵的余热,相继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弟子,同时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整理、删定教学中所用的“六艺”及“六经”等文化典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收集、整理、保存古籍文献,工程浩大繁杂,孔子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经孔子整理的“六经”,不仅是我国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
⊙孔子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73岁的孔子已病魔缠身,一天早晨,他扶杖站在门前,意态逍遥,感慨亦自信地自吟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歌罢,回屋坐下,悠然长叹:大概我要死了吧!
⊙遂卧床不起,7天之后,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