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沈复乃一介贫士,但其名著《浮生六记》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宜早。人若到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
⊙二、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
⊙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
⊙三、宜常。晨入园林,种蔬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吟古诗,临古帖,抚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梦甜为佳。菜根粗饭,胜于珍馔。知己聚谈,小饮无醉。勤练太极,寒暑不侵。长此以往,乃祛病之方。
⊙四、宜乐。请教乡里百岁老人长寿之术。答日:“余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要喜欢,从不知忧恼。”此可悟出寻乐之法。人不快乐时常怨环境,实根源在身心。为何同处一境,有人乐有人不乐呢?无论何等环境,都须从苦闷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来。yipinjiankang.com
⊙五、宜淡。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生色,生虚祛病;浓于货利,生食餐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浓之为毒,以一味可解,日:“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左宗棠养生之道】
清代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因而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奥妙。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
⊙细想也是有道理的,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好书可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健康。
⊙左宗棠谈其读书养生的心得如下:
⊙一、“寡言,养静”。左宗棠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举例说年轻时也曾犯“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那种“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克服掉的。《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不无道理。
⊙那个弃官不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做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也正是左宗棠说的“寡言、养静”。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很难做到“而无车马暄”,但他到古稀之年还率军出关,冒风沙寒暑,之所以有如此健康的体格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能长寿。他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经验时,就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二、持之以恒。他军务繁忙,政事缠身,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成“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延年益寿。左宗棠的读书不是生命的透支,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也是一种自我超越。现代医学也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都会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就是抓住了调节情志这个环节。
【张介宾养生之道】
明末著名医学家、气功养生家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人。
⊙张介宾生来颖异,幼禀明慧,自六经及诸子百家,无不考究,读书不屑章句,韬钤、轩岐之学,尤所淹贯。他青年时随名医金英学医,晚年以医名世,遇有危症,世医拱手,得其一七,矍然而起。在医理和临症方面,他也有着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付出30余年心血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系统分类,又编有《类绘图翼》《类经附翼》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张氏先尊崇朱震亨学说,后又有不同看法,提出了“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医学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临床常用温补方剂。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张介宾不仅精通医学,对气功养生学亦有所研究,并亲身实践,对气功养生之术恒习不断。张氏生活于明代末期,明朝官方提倡的思想是继宋儒发挥了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并且亦利用佛、道两教之说来教化人民。因此,张氏受理学及佛、道影响较大。他读书甚众,涉及经史、理学、道家、医家杂病等方面。他的著作广泛引用道书、仙经、理学之说,并把这些学说用来发挥《内经》理论。他的养生思想,除了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释、道三家之说,正如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非小道记》中所言:“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这便说明张氏的养生思想与儒、释、道三家之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介宾还告诫后人,欲养生长寿,则当节情志,慎劳逸,以养其形;又着重提到戒酒色以保阴精的问题。
⊙总之,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类经》和《景岳全书》中。其对养生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认识到了防治疾病尤当重视阳气,纠正了当时滥用寒凉攻伐之弊;认识到形、精是人的生命之所在,强调养形在于宝精的卓越贡献。
【袁枚养生经】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活动,从运动中得健康和欢乐。“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病后作》)“闲扫萧斋静扫绳,修行何必定如僧。”(《偶成》)袁枚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到了古稀之年,不能从事剧烈的活动了,又该作何消遣呢?他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遣怀杂诗》)又道:“我生嗜好多,老至亦渐忘。惟有两三事,依旧欢如常:摊书傍水竹,随手摩圭璋;名山扶一杖,好花进一觞;谈文述甘苦,说鬼瓷荒唐。七十苟从习,逾矩亦何妨!”(《书所见》)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无需畏惧。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支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自豪自足、洒脱乐观的情绪溢于言表,令人敬佩。
⊙64岁那年,袁枚患疟疾,病愈后自感消瘦异常,精力大不如前,因此谆谆告诫老年朋友:“始知将尽灯,不可使扇飏;文如将落叶,何堪风再戕!寄语衰年人,寒暑宜周防。”(《病作》)人到衰老之年,经不起风吹霜打,应该小心提防寒暑的变化和疾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