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予因在电影《红楼梦》中饰演贾母而被观众所熟知,并因此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两项桂冠。银幕上的她多扮演一些有知识、有身份的中老年妇女,银幕下的她气质非凡,享有“东方第一老太太”的美称。让人感到奇怪的是,2009年已80多岁的林默予,她满头的银发居然还能再次返黑,其秘诀就是黑芝麻。
⊙“是天津一个朋友告诉我,某老师的头发吃黑芝麻吃得从白变黑了。我也挺喜欢吃黑芝麻的,从那以后我就每天吃。就用普通的小勺,一顿吃三四小勺黑芝麻,连续吃。”林默予每天吃三四小勺炒熟了的黑芝麻,坚持了几年之后,头上居然真的长出了黑头发。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华在发”,多吃养血补肾的食物就可以乌发润发。
⊙林默予养生一是有黑芝麻这个“黑宝贝”,二是得益于一个“白宝贝”,她吃了几十年,记忆力一直不衰,80多岁的她记电话号码比年轻人还强。
⊙这个“白宝贝”其实就是白果。每天午休以后,林默予都会用白果精心地做一小碗甜点。林默予从30多岁的时候起就一直坚持吃白果,没想到了80多岁,记性还那么好。白果当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能够增强大脑细胞的活性,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养脑健脑.提高记忆力,所以说白果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的好宝贝。
⊙不过白果虽好,也不能够多吃,因为在白果当中含有微量的氢氰酸,氢氰酸是有毒性的,要是吃多了会中毒。
【荣毅仁长寿经】yipinjiankang.com
荣毅仁曾为国家副主席和闻名遐迩的红色资本家。富贵不失平常心,富而不奢平常人,这是他传奇人生、长寿养生的关键。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毅仁。毛泽东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选贤与能,国家任命荣毅仁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董事长、总经理。
⊙然而,荣毅仁是怎么看待数之不尽的私家财产的呢?“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无锡梅园荣府的大门两边,这副对联显示了荣氏家族的处世信条,也是荣毅仁最喜欢的名言和座右铭。他富而不奢,富而不吝,富而不骄,令人赞叹不已。
⊙饮食方面,荣毅仁也很简单平常。荣家的会客厅,曾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陈毅、基辛格等曾到荣宅吃过饭。但是,平常没有客人的时候,他们夫妇的吃食从不讲究,阿姨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饭后喝小半碗稀粥,吃一点水果,有时还吃剩饭。
⊙荣毅仁的长寿,还得益于他兴趣广泛,喜欢照相、足球、汽车、交响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个“铁杆足球迷”。他担任过中国足球协会名誉主席,那几年北京国安队比赛,第一个球总是他踢。有一次与人交谈中言及中国女子足球队,他竟一口气说出中国女足几位队员的名字和号码。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足的决赛安排在深夜,他看到终场才算过了瘾。那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体育健儿们,都得到了荣毅仁及其领导的中信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奖励。豪门出身的荣毅仁,还喜欢吊嗓子唱京戏老生,《甘露寺》《空城计》《借东风》,他唱得有板有眼。别人夸“荣老板真不简单”,他就说:“平常,平常。”正是:平平常常才是真,荣公乃是平常人;富豪出手不吝啬,人格晶莹懿劭馨。
【杨宪益长寿经】
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杨宪益的一生,历尽了艰辛,风风雨雨、大起大落、悲欢离合。1968年,杨宪益遭遇牢狱之灾,但是后来杨老回忆起来,依旧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自那之后,杨宪益对身外之物看得更淡,生活也更为洒脱。
⊙晚年,杨宪益与小女儿住在一起,平时日子过得比较清闲,多数时间是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看看电视。在生活起居上,杨老并不喜欢赖床。听到家人起床上班的声音,他也会跟着起床。而晚上,他吃过晚饭后就睡觉了,基本上一觉睡到天亮。每逢周末,老朋友们仍然彼此惦记牵挂着,也常聚在一起聊聊往事,生活也便多了份色彩。
⊙认识杨宪益的人都知道,杨老烟酒不离口。他平时喜欢喝酒待客,自从腿脚不灵便之后就戒了,只是烟还是继续抽着。关于烟酒的负面影响,杨老表示都无所谓。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养生保健,步人老年后也没有刻意吃保健品。平时有个感冒,基本上两天就好了。
⊙谈及饮食,杨老幽默地说:“在国内就吃中餐,在国外就吃西餐。”
⊙他吃东西也比较随意。蔬菜、水果、肉都吃,没有什么忌口。年轻的时候,他还吃点辣,岁数大了,口味也偏向清淡了。
⊙从2006年年初开始,杨老走路就不那么灵便了。很多朋友听说这事后,送来了很多的中药。但是杨老都不吃,他说:“我不喜欢吃药,药不好吃,药没有糖好吃,药吃太多了也没用。”当问及他何以长寿时,他的观点是:“我也没有想过长寿,就长寿了。”
【贝时璋长寿经】
2009年10月29日,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走完了107载人生历程。贝老的长寿经是:一、步行,生活自理。从中关村北一条街的住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以步当车走了整整40年。
⊙近年来,贝老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仍坚持每天在自家室内、走廊和阳台上走3000步。他还编了一套操,按摩手脚、头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每天操练两次。进入冬天,他每天早晨在卧室走10分钟,坐在床上练10分钟,白天再到走廊、客厅走一走。直到去世前,他走路都不用人搀扶,与人握手时还是那么有劲。
⊙能够自理的,如穿衣、穿鞋、擦桌扫地、收拾床等,贝老都不依赖别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自力更生,把做点家务视为“运动”,当作人生乐趣。
⊙二、饮食清淡。在饮食上,贝老认为蛋白质很重要,脑子要用蛋白质来补,吃得太少对脑子影响很大。至于口味,他唯一的要求是清淡。
⊙除了注意营养搭配外,贝老一日三餐,基本不吃零食;除水果外,饭菜全吃热的,所以从来不闹肠胃病。
⊙贝老从不吃补药和营养品,每天坚持吃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
⊙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以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从而可以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保持健康。
⊙三、艰苦朴素,知足常乐。贝老的住所,位于中关村北区14楼,是筒子楼格式的六间房间。从1955年搬进来,就再也没搬过家。如今,家里的格局还与刚搬进来时一样。
⊙贝老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他长年拎的一只公文包,式样陈旧,打过补丁,但他包里放的外文资料是最新的。
⊙一件衣服他可以连续穿十几年,舍不得扔掉。他的房子没有电梯,组织上好多次想给贝时璋调好一点的住房,他都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