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为了探索长寿的秘诀,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古代曾有多少帝王将相迷信于道士的长生不老仙丹,结果不但不能如愿,有的反而因长期服用含朱砂、硫黄类有毒药物的丹药,慢性中毒而早亡。也有一些人认为“生死有命”,对于想象中的神仙阎王顶礼膜拜,游希望由他们赐予高寿,这当然更属幻想。所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海漫漫》诗中就提出了“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的正确长寿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客观规律,谁也无法逃脱。不过,人们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延缓衰老,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世界各国医学专家一致认为,缺乏运动是20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基本原因之一,他们提出“不运动造成肥胖,人体肌肉的饥饿有成为流行病的危险”的警告。100年以前,全部工作的94%靠人体的肌肉力量完成,只有6%靠机器。现在,特别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因而肌肉活动大大减少,肌肉活动的减少成了危害现代人健康的祸根。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如今已脍炙人口,它的提出者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差不多同时期,在我国也产生了类似的积极养生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以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败,转动着的门枢不被虫蛀为譬喻,说明不断运动是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保障。
《吕氏春秋》的观点在我国历来受到推崇。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并进而明确指出:“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者,以其劳动数故也。”要求人们从早到晚,时时有所作为。东汉末名医华佗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编制了五禽戏的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用来活动全身,他的弟子吴普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
经常活动的好处很多。劳动和体育活动首先使肢体得到直接的锻炼,使气血流畅、肌肉发达、筋骨坚强。不仅如此,在活动时,体内的脏腑也得到锻炼,心脏活动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肺脏呼吸加快,增进了气体交换;脾胃运化增强,食欲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好,促进了整注重饮食的女人最健康个机体的新陈代谢。愉快的劳动更有利于加强大脑皮质对肌肉和各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体质增强了,抗病能力也会随之加强,减少发病的机会。即使患了病,恢复起来也比体质弱的人快。所以,孙思邈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就是这个道理。yipinjiankang.com
经常而适度的体力劳动使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推迟衰老。《荀子》曾经指出过:“劳倦而容貌不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曾在江苏、湖北、广西等地抽查了585位8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老人中80%以上都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晋代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早晨把100块砖头运到屋外,晚上又将砖头搬回屋内。有人问他是为了什么,他回答说:“我还要做一番事业,如果贪图安逸,不进行锻炼,恐怕将来是不能胜任的。"不仅适度的体力劳动对人体是很好的锻炼,脑力劳动对于活跃思维、推迟大脑衰老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唐代诗人白居易“半岁能识字",活到74岁;南宋诗人陆游“我生学语即耽(爱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活到85岁。人的大脑用进废退,那种认为“早慧会早亡""用脑多会短寿”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脑细胞潜在能力很大,脑衰老的快慢与用不用脑有密切关系。经常积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脑衰老慢,而用脑少的人脑衰老就快。要保持大脑的青春,关键就在于使用它。以写文章为例,要使文章文理通顺,段落清楚,结构严谨,描写生动,用词恰当,需要调动大脑的许多部位积极活动,这就使大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因此,写文章就是保持大脑活力,防止大脑衰老的有效办法之一。即使是老年人,也要老有所为,适当用脑,否则,如果像孔子批评的那样: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会加速其老化。
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各种日常运动主要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也有人称之为“轻体育”。这些运动不拘形式,可以慢跑、快走、骑车、女人的修养多打球、游泳、登山等,机体主要以有氧代谢的方式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