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生命的希望。但凡家庭中有孩子,就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每个做父母的,特别是当今的独生子女父母,都在这个问题上煞费苦心。孩子若有出息,父母自然满心欢喜;孩子若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父母则垂头丧气,在亲戚朋友面前也觉得失了脸面。这几乎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为人父母者都想把孩子教育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想培养好孩子,必须拥有好心态、好方法,这更是不容置疑的。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一篇系统表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的文献,名为《礼记·学记》,其中的很多话,即使现在看来,一点儿也不落伍。比如有这样一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说,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需要不断地增强他们身上善的东西,及时防止和纠正他们身上的过失。
这么多年来,不少朋友问我:“你的儿子那么优秀,你是怎样培女人的活法亲情篇养他的?"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陪着他慢慢长大。”
陪着孩子长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简单。这个陪,既要做到身陪,又要做到心陪。 所谓身陪,就是舍得把时间留给孩子,母亲的兴趣爱好暂时放一放,舍得付出所有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块,一起做游戏,一起看书,一起散步,一起画画,一起在地上打滚……所谓心陪,就是对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恒心和爱心,全情投入地陪伴。陪着孩子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表情,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参与到他正在玩的游戏中来。小的时候,他不善表达,家长要用心揣摩他的意图;大了,会说话了,家长要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专心的听众,给他鼓励和赞美;再大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多加注意,因为孩子那双小眼睛一直盯着父母,在他看来,父母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也是最容易模仿的。还有,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凡事和他协商,给他一份尊严;凡事与他分享,分享外面的世界,分享内心的想法。总之,作为父母,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立个好榜样,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汲取成长的正能量。这样日日浸染,父母的好品德、好习惯、好修养都会在孩子身上一一体现。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母亲应该明白,要想使孩子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首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字经》记载:“昔孟母,择邻处。”这里所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年幼的时候,非常调皮。母亲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开始,孟子家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号哭的样子。孟子的母亲看到后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在市集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了商人做生意,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殷勤招待客人,一会儿又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生动极了!孟子的母亲见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一次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还喜欢上了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我们看到,孟母是一位多么会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的母亲啊!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我们这些做母亲的,也都像孟母一样带着孩子多次迁居,而是学习孟母教子的长远眼光。 我常常对朋友们说,每一位母亲教好自己的孩子,家庭就会幸福;所有的母亲教育好孩子,就会赢得整个民族的未来。 我从自身育儿的切身体验总结道,教育孩子应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为孩子营造外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为孩子创造内心自由的成长环境。 为孩子创造内心自由的成长环境,关键是父母要给予这个宝贵的小生命足够的尊重。6岁之前,孩子看父母能不能给他树立一个好样子,所以父母要通过亲身示范让自己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习惯沁入孩子的心灵;6岁到12岁是孩子爱上学习的黄金时段,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一步步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染、成长;12岁到18岁这个时期,孩子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这时父母且不可作风专断,而女人的活法亲情篇应凡事与孩子商量,尊重他的意见;18岁以后,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去限制孩子,尤其不要显示出对孩子的不放心,而是凡事与他分享,用处事风格和做事态度来感染、影响孩子。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父母依然要为他营造宽松的环境,尤其在他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靠自己爬起来,重新开始下一段旅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处境之下应该做什么。等他长大后,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于父母给予他的空间,给予他的让步,给予他的包容和扶持,会心存感激。 总之,教育孩子,除了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心理上给予他广阔的自由空间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