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屋檐下,邻里之间磕磕碰碰这本是常有的事,有些人正是不能处理好左邻右舍的关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邻居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大打出手,甚至有少数女人把小肚量的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制造了一幕幕人间闹剧。
邻里关系处理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在“小事”上随心所欲,只顾自己方便。如:有的人将收录机、电视机开到最大音量;有的人在楼道、门口放杂物和垃圾等;有的人在门口、窗下下棋或打扑克牌一玩就到深夜;还有的人甚至在楼上劈柴、砸煤块,搞得整楼不得安宁。长此以往,邻里之间怎能不产生隔阂、不发生矛盾呢?因此,要团结邻里。与街坊邻居友好相处,通情达理,不斤斤计较,不因小事伤害邻居感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关系是维系这个社会的一个小的支撑点。人与人之间交往,家与家之间相处,难免会发生误会,出现一些碰撞,大可不必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唇枪相见,拳脚相加。那么,如何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呢?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都应该从我做起,做到谦和忍让,相互理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人人讲文明,个个有涵养,切忌舞刀弄棒,激化矛盾,造成“楚河汉界”的后果。如果邻里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应妥善处理,促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彼此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现实生活中,单位邻里之间、亲朋同志之间,因为一句话,一点小事而产生矛盾时有发生。因为孩子吵架,而导致家长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者有之;因为一头猪、一条狗、一只鸡而导致以邻为敌,反目成仇者有之;因为水管滴水,下水道不通殃及四邻而引起争吵者有之;因为地界走廊的"分寸"之地而闹得天翻地覆,甚至诉诸公堂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矛盾和纠纷其实不难解决,毛病出在不能宽容别人、忍让自己,缺乏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精神境界。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为了一点小事去斤斤计较,各不相让,到头来只能使事态扩大,矛盾激化,结下怨仇。如果双方都能高姿态,有点“克己”精神,宽容别人,克制自己,那么,就会“退一步海阔天空”,使矛盾化解,芥蒂消除,化干戈为玉帛,变怨仇为友情。 古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里,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邻里情,一种朴素又温馨的关系。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都市,在钢筋水泥混凝土加防盗门的高楼里,人们总因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而忽视周围的邻居,让曾经亲密无间的邻里情几乎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其实,邻里之间本无大事,我为人人方可人人为我,大家时时处处有了这样的高姿态,何愁处不好邻里关系?何愁创造不出和谐的社区环境?千万莫让小事伤了邻里和气啊! 不在意小尴尬,主动与邻居打招呼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应该感觉很好。不管认识不认识的,简简单单的一个招呼,会使我们的家园更温馨。同时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当我们乔迁新居后,要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建立好邻里关系,可以把新居的左邻右舍邀请到家里,热闹一下。 其次,养成多关心邻居的好习惯,如果邻居有什么困难,能帮上忙的尽力帮,谁都有可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自己得到,首先要让别人先得到,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帮助左邻右舍。 再次,从点滴做起,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侵犯到邻居的利益。邻里之间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 记得二三十年前,一个单位的职工大多住在一幢楼或一个院子里。大人之间是同事,孩子之间是同学、是伙伴。同住一个楼层、一个大院的几家人亲得就像一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共用一个卫生间,你尝尝我家做的饭菜,我帮你照看放学的孩子,其温馨和谐的情形,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小居室换成了大户型。人们在独门独户的单元楼里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邻里间的陌生。一道铁门一把铁锁把邻里之间的情感隔绝了,走东家串西家的融洽和睦相处的时代已经成了过去时,剩下的只有你防我,我防他,邻里之间形同陌路,还会为房屋漏水等一些小事而引发摩擦和矛盾,使得隔阂日深,剑拔弩张。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在很多地方邻里之间很少走动,关系变得生疏了许多,甚至有的门对门、楼上楼下住了许多年,居然不知道对方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窃贼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居民楼,开锁撬门如入无人之境。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要改变邻居之间的生疏关系,关键在于交流与沟通。邻里之间要多走动,要主动按响邻居的门铃,走进邻居的家门,相互之间拉拉家常,看有什么困难事,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相互帮助与关心中,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某人到一小区看望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朋友居住的地方,正巧朋友不在家,就敲朋友家对面的门,想托他把自己带去的土特产转交给朋友。门开后,一位老太太隔着防盗门警觉地问找谁。此人刚报朋友的名字,还没来得及把意图说明,老太太一句“你找错地方了”,就把门关上了。再敲门,老太太就说:“我不认识他,你不要再敲门,不然我就报警了。"后来此人见到朋友,问起他是否与对门邻居有矛盾,朋友说:“没有这回事,我搬到这里住了近两年,彼此从没有串过门。” 类似的遭遇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随着高层住宅的日益增多,出门一把锁,进屋关家门,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远亲不如近邻”似乎失灵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司空见惯。有人认为是人情淡化造成的,有人认为是居住条件限制,也有人认为是出于治安防范需要,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邻里间缺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