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利益相争的时候,人们习惯冲上去,斗个天翻地覆。然而,有气度的人以“不争”为“争”,这才是最高明的制胜之道。
对此,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彰显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自我夸耀,因而更见功勋卓著;不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因而更能被尊重;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世上就没有人能与之相争。
“不争”,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宽宏的气度,一种智者的生存哲学。以"不争"取胜,就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做人的大智慧,也是处事的有效策略。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最明智的人。因为世人挖空心思去争的往往是小得、小有、小用,他们将那些小得、小有、小用都争走了,剩下的大得、大有、大用自然留给了不争的人。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礼部尚书名叫张英,安徽桐城人。有一次,老家的人准备扩建住宅,结果与邻居在地基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母亲写信给张英,让他采取一定措施压制邻居的嚣张气焰。yipinjiankang.com
张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写了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看到信后立刻明白了儿子的深意,于是主动把院墙向后移动了三尺。
邻居看到这种情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火,也主动把院墙向后让出了三尺的空间。就这样,两家院墙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周围的人每次谈起这件事都赞颂两家人懂得谦让,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张英身为礼部尚书,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势欺压他人,而是采取了忍让的策略化解与邻居的矛盾,最后取得了超乎想象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和谐共生的局面。“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与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不争、谦让不仅是美德,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正确地争,给人以朝气、激情和力量;可敬地让,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两人相争,力者赢之;两力相争,勇者赢之;两勇相争,智者赢之;两智相争,德者赢之;两德相争,道者赢之;反者道之动,弱格局练习:聚焦核心特质,走出成长困境的正确姿势者道之用;能赢不赢,以不战屈人,无敌于天下。
由此看来,一味争执,未必会得到;懂得谦让,未必会失去。该争的时候寸步不让,该让的时候万金不争,才是智者所为。有气度的人懂得“争”与“让”的辩证关系,为人处事中展示出更高的智慧、更远的眼光。经验表明,心胸宽广、眼光长远、恭谦礼让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受人尊敬的。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拥有无穷的力量,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但是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恶”而不争名。拥有大格局的人具有水的心性,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