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踩在泥泞的地面上,才能留下无法磨灭的足迹。
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不得轻松的旅行,而辛劳和苦难是我们不能不经历的。但这并不能认定说,人间没有乐趣或生命没有价值,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深感痛苦。
谁不愿意自由舒适地享受甜美生活呢?但是,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看待苦难。要知道“苦难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甘甜和快乐?我国民间有一个习俗:一个孩子刚刚生下来时,喂养的不是纯净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黄。然后,逐渐喂以甘草汁,最后才进入正常喂食的哺乳过程。这里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要想尝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先苦后甜。
吃苦是我们一生中无法避免的事情,要想获得快乐的人生,就要深深地懂得在苦难面前冷静一点、坦然一点,给生命一个无限韧性和耐力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愿吃苦、能吃苦、敢吃苦,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个性。 诗人泰戈尔曾说过: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许多人之所以伟大,都来自他们能够从容淡定地承受苦难,最好的才干往往是从烈火中冶炼出来的。 有这样一个小和尚,刚出家的时候,被住持安排做行脚僧。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化缘,回来还要念佛诵经,自是辛苦劳累。一年多过去了,小和尚觉得自己太辛苦了,便在一天偷起懒来,躲在房间里睡大觉。 不料,住持发现了这件事情。小和尚刚开始有些害怕受到主持的责骂,但事已至此,他顿了顿情绪,决定将自己的委屈说出来: “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双鞋子,可是别人一年一双鞋都穿不破!” 住持没有责骂小和尚,而是微微一笑说: “昨天下了一夜的雨,我们到外面去走走吧。”于是,两人一同走到了寺庙的前面,停下脚步,眼前是一段黄土坡,路面在昨夜雨水的浸泡下显得泥泞不堪。 住持摸了一下花白的胡须,问道: “你昨天下山去化缘,是不是在这条路上走过?”小和尚回答说: “嗯,是的。” 【住持接着又问: “那你还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小和尚挠了挠脑袋说: “不能,昨天白天没有下过雨,这条路又干又硬。” 住持说: “要是今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小和尚回答: “呵呵,当然能了。” 住持听后,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说道: “踩在泥泞的地面上,才能留下无法磨灭的足迹。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一样,你要想成为一个有大境界、大作为的大师,就要比别人多吃一些苦,否则只能做一辈子的小和尚。” 小和尚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他不再叫苦叫累,而是勤奋地下山化缘,认真地念诗诵经,最终他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大师,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做出了很大的历史功绩。他,就是唐代著名的鉴真大师。 苦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鉴真大师之所以能够静心修炼、大有作为,正是因为他懂得苦难的好处,在吃苦的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磨难,锻炼了更为顽强的胆魄和意志。 静下心来,相信你会认可这样一个结论:吃苦是一个人的命运从悲凉走向热烈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怯弱步向强悍的桥梁。所以静下心来,将苦难看淡一点,学着从苦难中提高和升华自己吧。 王永庆从一个米店的小学徒,历经苦难,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他的成功印证了“尝得苦中苦,换来甜中甜”的名言。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由于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着繁重的家务。6岁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脚担着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两百多级的小山坡,再赶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从原路再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 小学毕业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永庆没有继续上初中,而是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干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父亲见小永庆有了独立创业的潜能,就向亲戚朋友借了两百块钱,帮他开了一家米店。 米店虽小,但对于王永庆而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家自己的“产业”,所以经营起来特别精心。为了建立客户关系,他用心盘算每家用米的消耗量。当他估计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的时候,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周到的服务一方面确保那些老主顾家里从来不会断米,另一方面也给顾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顾客更是感激不尽,自从在王永庆的米店买过米后,就再也没到别家去过。 王永庆的胸怀大志让他并不满足于单纯地卖米。为增加利润,他减少了从碾米厂进货这一中间环节,添置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5点钟就要停工休息,而王永庆则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半,结果可想而知,日本人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正是由于从小培养的这种吃苦耐劳精神,后来在经营台塑企业时,王永庆便得心应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如今的王永庆深有体会地说: “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不能忍的苦难,并从中获益,苦难的杀伤力就等于锐减了一半。因此,我成功的秘诀就是4个字——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