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总是庸人占绝大多数。庸人者,平凡、 通达而又可用之人也。
在古旧的农业社会里,匮乏和不公使人痛苦,人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脱离那痛苦,因此要"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社会不然,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大致近似,例如富豪家中有冰箱、电视机,穷人也有;高官有保险、投票权,平民也有。俊杰和庸人吃的面包、牛奶,是同一工厂出品。无论是人上人还是人下人,违反交通规则都要受罚,基本人权都一样受法律保障。庸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取得地位,安心生存,自得其乐。
于是许多人甘心做一个庸人。
一九七五年,哈佛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从坎薩斯和波士顿两大城市中抽样调查了九百人,得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那些年薪一万六千元的人虽然羡慕年薪五万九千元的人,却认为那些高收入的人茹苦负重,得不偿失。 一个社会如果庸人太多,难免缺乏生气;庸人太少,又会造成动荡不安。假如现代科技能够控制遗传因子,一定慎重研究庸人在总人口中应该占多大比例。 【自然】 君臣:共患难易,共安乐难。 朋友:共安乐易,共患难难。 有人说,在工商业社会里求发展的人像是骑在 脚踏车上,双脚必须不停地踏动,一旦歇脚车子就会倒下来。 在我看,富有西方进取精神的企业界人士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勇往直前,有进无退,倘若不能命中目标,只好撞在石头上折断,或插进泥土里腐烂。 这种西方精神曾使西方的许多企业家盖起摩天大楼,又使他们从楼顶跳下来自尽。他们没有知足常乐的想法,也不明白什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现代”的冲击下,中国人的灵魂也渐渐失去保护,“退一步”的哲学逐渐式微了。有些人开始看清做一个现代人实在辛苦,他只有前线,没有后方,只有胜利,没有和平,只有战利品,没有墓志铭。 有一个大家尊敬的人物,一生得意,从基层上升到人人羡慕的地位。后来投闲置散,无法适应,竟然精神错乱,医药无效。凡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同声惋惜,惋惜他缺少几分中国式的人生修养。 春夏秋冬是自然现象,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个人的境遇由升弧到降弧,经绚烂归平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来临要坦然接受。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现代人难道忘了吗?I流浪的警长要在前面领着别人走,不要在后面推着别人走。 美国西部开发初期,各城镇强徒横行,秩序紊乱,警长是否称职对居民的安全和幸福关系重要。有一个警长在他管辖的镇上组训民众,强化治安,临事勇敢果决,当机立断。他生活呆板,表情严肃,重法轻情,嫉恶如仇,终于使辖区内有了公道和平。 镇民在安乐的生活中开始批评他们的警长,他们希望管理众人之事的是一个有笑脸有弹性的人物。他们对镇上的大小事物有了自己的意见,不喜欢任何人独断独行。他们对警长不再像从前那样感激服从,终于发生了公开的正面的冲突。警长说:"好吧,既然你们不需要我,我决定离开本镇。"辞职以后的警长,单枪匹马进入另一个小镇,镇民正在饱受暴徒的蹂躏。这位警长路见不平,挺身参与,以寡击众,大获全胜。镇上的居民纷纷打开大门迎接他,拥抱他,挽留他,在他胸前挂上星徽,把他当做全镇的救命恩人。大家听他的命令,履行他规定的义务,服从他的裁决。这时警长又废寝忘食,赴汤蹈火,致力建立全镇的法律秩序。他成功了,可是不久,那些免于恐惧的镇民骄傲了,怠惰了,意见分歧而自以为是了,历史重演,警长又辞职出走。 他来到另一个无法无天的小镇……然后再换一个小镇……整个西部在开发,在进步,在逐渐建立法律秩序。等到西部所有的城镇都脱离了它们的黑暗时代。这位警长就没有容身之地了。社会在改变,他推动了这种改变,可是他不能改变自己以调节适应改变后的社会,他个人的悲剧就发生了。 由农业社会到工商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到现代 社会,也是社会的一种改变,人们置身于这缓慢而巨大的变迁中,也发生如何调适的问题。愈是原来优秀的有贡献的分子,调适愈重要,如何调适也愈困难。倘若调适失败,社会对当年优秀分子的摒弃也愈严厉。 在我们眼前,正有一些逃避现代化的人。新事物蜂拥而来,他们的经验并未因此增加或改变,反而努力把新事物纳入旧经验中加以处理,希望使新事物符合旧经验。他们办不到,于是由第一线转入 I第二线,由前卫退到下游,在那儿寻找一个舒适的、熟悉的外壳。然而现代化是紧迫钉人一步不放的,是漫天遍地无远弗届的。这使人想起王静安先生的一首诗,使人不禁要问:“江湖寥落尔安归?”沉思时间思想就是命运。 现代人几乎已经没有时间沉思。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沉思也大成问题。 古代一位文豪说他自己沉思的时间是"三上":马上、厕上、枕上。现代人把马上(车上)的时间交给了棒球转播,把厕上的时间交给了武侠连载。晚饭后轮到电视连续剧控制他们的心灵,他们连郊游的时候也带着烤肉炊具,到海滩去也带着橄榄球。 好动的现代人,感官暴露在各种刺激下的现代人,仓惶追逐现实利益的现代人,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即使有五分钟的闲工夫,也急忙设法填满。 有一个人在他的房中摆上一尊石膏做成的美女裸像,对我说,夏季枯水季节,晚间停电,他就望着那洁白的身影来驱逐一切思想,挨过那十五分钟的黑暗。这样的人即使游山玩水,也不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去思索人生的妙理。人们已久已不见这样的典型。如果有人在山旁水涯,像山水画中的人物那样出神,旁人恐怕都不懂他在做什么,说不定警察要来“保护”他回家。事实上真的发生过这种误会。 现代人唯一的沉思时间,恐怕是晚间上床以后,入梦以前辗转反侧的那二十分钟。这时候,人愿意想一点什么,肯探一探某些深处。这时候,人恢复了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的能力。一个人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里面想些什么,关系他未来一生的穷通成败。这是他塑造命运的时间。这是他形成气质的时间。这是他选择品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是属于我们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不可任其荒芜,也不宜盲目栽种。 我们枕畔该有某种东西来引诱我们沉思。假如可能,它进一步陪伴我们沉思,使我们容易得到有益的结论——我们自己找到的结论,适合我们自己的心态与现实环境的结论。然后,我们像饮完一杯温暖的流汁,安然入眠。我们需要一种媒体输送足以引起上述作用的信息。它大概是一本书,事到今日。只有书这种工具还在鼓励人们多多思想。 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适合进入睡前的“沉思时间"。太厚的书令人手腕酸痛。字体太小太密的书令人眼花。资料宏富的长篇大论或逻辑谨严体系井然之作不是使睡眠来得太早,就是使睡眠来得太迟。浓得化不开难以吸收,过分稀释又空泛无取。这些书尽管很好,临枕却未必合适。临枕阅读的书最好没有上述的"缺点",而另有一些优点:文笔平易诚恳;字体大小和行间疏密适度;有思想性而又擅长使用暗示的手法;深入现实而又不失空灵;不说教而能唤起积极的回响;篇幅以短制为主,使读者无论用一分钟、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的时间阅读都能有圆满自足的感觉。 农业社会士大夫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到了现代,一般人又做得太多(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想得太少。现代人太注意他们肉身的体操、忘了心灵的体操。这样是有害的,比缺少运动或营养不良的害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