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 "只要在蓝海工作,就必须学习国学,必须参加考试吗?”我摇头回答: “我们只是倡导,不是硬性要求。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硬要员工读书考试,恐怕效果不好,还可能适得其反。但我们对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有要求的,必须要读书,指定读哪本书,还要写心得,在会议上发言。"企业文化中心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国学,有一次的内容是学党史。我到现场查看,点到谁,谁就发言。有人被点到了,支支吾吾,说得不够流畅;也有人对答如流,甚至有人主动举手发言,看来是用心学习了。
很多人都说,在蓝海当管理人员很不容易,要像学生一样,每个月都考试。事实就是如此,你想晋升,就必须学习,这也是张总提出的“有为才能有位”。只要你有才能,就不必担心没处发挥。
对于普通员工,我们则没有太硬性的要求,只是倡导他们多看书。每年,蓝海都会评选“最美宿舍" “最美笑容”等,奖励就是发一套书。平时,企业文化中心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演讲、征文比赛等。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学习国学。
现在进入集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经常会对他们讲: "未来你想进步,想升迁,就必须要学习。我们有一个‘大学生国学班’,你不是经理,也可以报名。"那些自愿报名的年轻人,大多对未来抱有憧憬,从做员工时开始学习,一点点进步,一步步攀升,前程一片锦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学到的可能只是皮毛,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希望蓝海人在一年又一年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5.杏子有青黄,雅俗可共赏我家小院里种了各种花草树木,有桃、杏,也有牡丹、芍药,还有月季、木香。 春天一到,草木复苏,芽点儿便像鞭炮一样炸开,或破土而出,或摇曳枝头。那种生命力,会让人看到欣欣向荣的希望。尤其是雨后的清晨,绿叶叠翠,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清香。当我出门路过小院时,总会不自觉放慢脚步,流连于此情此景之中。 有人说,养花养草是一件“雅事”,我却不这样认为——很多人,或许只看到花开时有多美丽,果熟时有多香甜,却不知养护的过程有多艰辛。平时的浇水、施肥、修剪、除草、松土都是“俗事”,需要付出耐性、热情、体力和泪水。 赏花品果的确算"雅事",但在我的小院中,雅俗却是不可分的整体。 小院里,春、夏、秋三季,可观花、可赏叶,随便一处小景都美不胜收。唯独冬天萧条,宿根花卉的地面部分都枯萎了,果树也掉光叶子,开始休眠,在北方的严寒中酝酿春梦。 曾有朋友提议: “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上一株蜡梅,那样冬天也有花看啦!"我说,院里没有地了,想种也种不下。而且,北方的冬天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秋收冬藏,该枯萎的都枯萎了,虽不见绿树繁花,但花草果树都在默默生长,积蓄养分,也值得欣赏。如果在枯槁的小院里开出几朵梅花,反而会让人觉得很突兀。 在我的小院中,有名贵的牡丹芍药,也有公园、绿化带中常见的鸢尾花。 女儿问我: “那个鸢尾花到处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扔在路边都没人捡,你干吗把它们种在院子里?"我说: “因为我特别喜欢啊,看着那些紫色的花儿成片开放,我觉得特别美。” 在我家门口,种了几棵红色的月季,还有一棵白木香。家里的长辈说,门口种白色的花不好,可是它已经爬到了门廊上,有好几米高,开花的时候一簇簇聚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白色的花海,清香扑齿鼻。我对于花草的态度是,无论它们是否名贵稀有,是否寓意吉祥,我自己喜欢就行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都应该如此吗?遵从自己的内心,无论高雅或通俗、名贵或卑贱,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大众的眼光只能代表大众,而你的眼光代表你自己。 青杏挂枝头,黄杏落满地小院里除了有一棵桃树,还有一棵杏树,它算是“奉旨”栽种的。长辈们都说杏树好,庭中有杏树,兴旺又发达!我对杏树没有偏爱,但仍悉心照料,看着它茁壮成长。 杏花不比桃花逊色,它的花红白相间,恍如胭脂万点,占尽春光。我仔细观察过杏花,它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花瓣缓缓展开时,颜色也慢慢变淡;花落之时,就变成了一片雪白。这种红白相间的搭配与转变,是大自然最美的画作。杏子成熟的季节,青杏挂枝头,黄杏落满地,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今年春天,杏子挂满枝头,一夜风雨过后,院子里落满了杏子。 助理来接我,惊讶地说:“书记,你过来这边看看,两天不在家,那个杏掉了一地。” 我走过去,看见满地都是金黄的杏子,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助理说: “昨天晚上风大,一吹,掉下来了。” 我蹲下身子,捡起一枚黄杏,十分惋惜地对助理说:“你知道吗?这就叫‘夜来风雨声,杏落知多少’。” 【助理笑道: “有文化就是好啊!”】 【我问助理: “你怎么说?”】 助理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说,黑夜刮大风,满地落的都是杏。” 我被逗乐了,夸了他几句,接着问:“你有没有发现,这满地的杏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人或物,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你看,杏子落在石头上,摔得面目全非、遍体鳞伤,这叫硬碰硬;你再看,那边的杏子落在草地上,却完好无损,这叫软着陆。这说明什么呢?”助理回答: “人不能死犟,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我又笑了,然后走到墙角,望着伸出墙外的杏树枝,调侃说:“你看这个,这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们那边怎么说?”助理也笑了,附和道: “我们那边说, ‘六月六苞谷秀,满枝的梅杏爬墙头’。” 我听完后连声夸赞: “可以啊,话糙理不糙!” 语言的艺术就是这么神奇,不是只有阳春白雪才能称为高雅,不是下里巴人就代表俗气。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抱着欣赏和求同存异的目光,雅俗共赏。 雅,是风花雪月江夜船,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人活着,离不开高雅的精神追求,也离不开基本的吃喝拉撒。无论在文化还是艺术领域,雅和俗都是并存的,有高雅的艺术,就有通俗的艺术,两者都会有出彩的地方。 当我看到满地黄杏时,会联想到一些诗句,会觉得诗中的意境与此很贴切,也很美;当助理看到同样的景象时,则会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这两种表达不都很棒吗?杏子尚且有青有黄,文化和艺术的包容性,自然允许高雅与通俗的并存……诗词中的雅与俗从小我就对中国古诗词情有独钟。每次看到自己喜欢的诗句,都会摘录下来,没事就读读。有的诗句熟记于心,在平时交流或者脱稿演讲时,总能用得上。 这就是我的说话风格,但我不会刻意引用诗句,让别人难以理解,还是更倾向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比如,在参加“我是安英,家住东营”活动的时候,主任给我准备了很多诗词,但我选的是自己熟知的、别人也容易理解的句子,最后只留下三句:第一句是“花开四季皆应景,俱是天生地造成”;第二句是三毛说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第三句是说庐山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觉得这样的表达完全符合“雅俗共赏”的原则。古代诗词本身也是雅俗并存的,有的言辞高雅、意趣深远、清新脱俗,称之为“雅”;有的语言直白、直抒胸臆、通俗易懂,称之为“俗”。虽然古代诗人更多是尚雅避俗,但在现代社会,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恐怕也没有多少出路吧!毕竟,俗有俗的烟火气,淳朴的乡音或街上的叫卖声、吆喝声,同样具有魅力。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心,能否在高雅或通俗的事物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