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精致?在我看来,它可以拆分为两个词——“精细”与“情致”。“精细”就是从细微处着眼,发现常常被人忽视的、可加以改造修饰的地方,这种小的改变,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种精细可以是衬衫上的一个小胸针,袜子上的一圈小花边,包包上的一个小挂件,夹在书中的一个书签。当你与穿着同款式衬衫的同事并肩而站的时候,小小的胸针并不抢眼、张扬,却能让人对你印象深刻,就像暗夜里的明珠一样占据人们的视线,即便对方叫不出你的名字,也能对“那位戴着胸针的女士”记忆深刻。
"情致"就是在这些外在的事物上融合一些内在的元素,把心灵深处的纯净、浪漫、柔和、活泼等元素具象化,并融合到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其更具仪式感。
这种"情致"是审美趣味、文化底蕴、素质修养经过多年沉淀而得的,是岁月对我们最好的回馈。比如,你可以在花瓶里插上一枝能代表心情的花,好好地照料它,那么你的房间就是崭新的,你过的就不再是与昨天、前天、大前天一样的重复日子。 可可香奈儿说过: “相比于精致的衣服,精致的生活态度才是女人的底气。"时光易老、容颜易逝,尽管此时的我们无法美得恍若二八年华,却可以怀揣着愈加精致的处世态度生活一辈子,让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与众不同的质感;当你做了一些让自己感觉积极又美好的事情时,你的生活状态也会变得积极又美好。 精致是一种品味,一种格调,一种态度;与年龄无关,与长相无关,与物质无关。 女人最深层次的精致,就是内心晶莹透亮,对人淡然,对事淡定,即便在岁月蹉跎中,仍然笑得气定神闲。精致的美,不仅是一种装饰。更可以升华为一种感悟——对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简单的热爱,因为一些小细节、小幸福而感动。 虽说年华易逝,人生易老,但精致的女人永远懂得内外兼修,宠辱不惊。 1.脱稿演讲是天赋,更是努力很多人害怕上台演讲,在众目睽睽之下,哪怕手中拿着演讲稿,照本宣科地朗读,也是结结巴巴。混乱的思维、紧张的心理、怯场的表情都展露无遗,更别说镇定自如地脱稿演讲了。 有一次参加一个经济工作会议,张总有事没在公司,打电话让我去,他说:“稿子都写好了,你照着读就行。”我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照着读,谁不会呢?”到了会场,我发现所有人的发言都落入了循规蹈矩的沉疴中,大家都在读稿,导语、事件、分析、总结,在类似八股文般一成不变的框架中,洋洋洒洒几千字,味同嚼蜡。台下人的反应则像看书看报一样死气沉沉。 我读了一个开头,觉得很别扭,便放下稿子说: “我不读了,你们也别看稿了。大家都识字,有啥好读的,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听到这番话,台下很多人都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 为了打破尴尬的气氛,我调整了一下站姿,换了个微笑的表情,开始即兴发言。虽然没有了演讲稿,但我没有偏离主题,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娓娓道来。 事后张总还夸我: "大家都很佩服你的脱稿演讲能力,说你很有天赋!"我笑道: “所有的天赋不都是百炼成钢吗?”天赋加努力,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演讲这件事上,语言天赋很重要,清晰的口齿、随机应变的头脑看似是老天赏饭吃,实则老天只是赏了我们一碗白米饭,想要吃出滋味来,最重要的是舍得下功夫去研究配菜——不断地在原本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临场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讲和戏曲、跳舞一样,台上熠熠生辉的一瞬间,需要台下无数岁月的勤学苦练。 我曾经当了十年教师,每次上课前都会备课,因为老师不可能一直拿着课本去读,而要提炼出重点,层次分明地去讲解,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的脸,我必须思路清晰,把知识点讲解透彻。这都为我日后的脱稿演讲打下了基础。 抖音上有很多粉丝喜欢我,尤其喜欢我的脱稿演讲视频。其实那些爆款的脱稿演讲视频,从构思、写作到默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你听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我反复推敲和斟酌的。 演讲说到底,就是表达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境界。语言、表情、动作都是外在的辅助,内心的思想、观点才是演讲的内核。你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观点,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逻辑去表达,如何提升主题等等,都需要事先做好设计。 文思宛如璞玉,一个小小的灵感不足为奇,只有经过字斟句酌和精雕细琢,才能深深地将它们印在脑海中,为它们赋予可以变现的价值。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么多年,我一直有默稿的习惯。有时为了一次脱稿演讲,我凌晨五点就起床,一遍一遍地默读,一段一段地记忆,就是为了站在演讲台时能够胸有成竹、语句流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平常不需要演讲的时候,也要做足文学素养、知识体系的积累。 在那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看书成了当时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汪国真的诗、杨沫的《青春之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书中的经典语段,我们那代人几乎都烂熟于心。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读到唯美的句子,或是自己喜欢的诗词段落,都会标注、摘录,对于特别喜欢的,还会将其背诵下来。这个习惯保持至今,让我获益匪浅。 那时的书大多都是借阅的,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家有空就看书,看完一遍还要看第二遍。如果是自己的书,我最少会看三遍——第一遍细嚼慢咽地读;第二遍把喜欢的文字标注出来;第三遍用小三角形打上重点,反复背诵,作为写作的素材。在整个学生时代,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这点小小的成就感也促使我更爱看书和学习。 我有一个纸张泛黄的本子,里面都是我从各种诗词、散文、小说中抄录的金句,它们不仅被记录在本子中,也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上台演讲的时候,它们都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让我的语言更加优美、灵动,富于情趣。 有一次去寿光参加活动,企业文化中心的主任给我选了二十多个知名的历史文化材料,我用了其中两个,一个是象形文字创作者仓颉,另一个是农生专家贾思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齐民要术》,以前只知道它是一部史诗级的农学专著,对书中的内容了解不多,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努力阅读和理解书中的精髓。倘若给我更多的准备时间去翻阅、理解、吸收更多的相关资料,我一定可以在那次演讲上表现得更完美。 “钟鸣鼎食,楼聚群英”的出处我曾见过一位粉丝,他说从我的直播间里学到一个新词——群贤毕至。这个词很少有人用,他觉得很古典,也很文雅。 我还记得那次脱稿演讲: “蓝海大饭店群贤毕至,御华厅里楼聚群英。”钟鼎楼是蓝海商务宴请的地方,得名于《滕王阁序》,意为“钟鸣鼎食,楼聚群英”。 老员工都知道,钟鼎楼每个房间的名称,都是青岛大学王平老师苦思冥想,从《滕王阁序》中挑选、提炼出的精华词汇,每个名称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作为公司的顶级宴会餐厅,我们希望它能够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品位。如果在服务席间能够引经据典,说出每个房间名称的由来,顾客也会觉得这里是高雅之堂。为此,第一批宴会厅员工不仅能够熟读《滕王阁序》,有的还能够通篇背诵,实在不简单。 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舞台,只不过是从表演的舞台,转换到教师的讲台,后来又转换到企业的演讲台。这种转换就像人生的递进,每次转换必将迎来蜕变、革新和成长。 小时候上台表演,锻炼了我的心志,培养了我的“台风”;长大后当老师,增长了学识,有了思维上的层次感和语言上的逻辑性;后来进入蓝海,与员工同舟共济、荣辱共度,让我有了底层思维,更加懂得换位思考。 经过这些年的磨炼和积累,让我在写作、演讲时,都尽量做到有逻辑、有递进、有层次,而不是信口开河、不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