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遗憾的人生才最遗憾。”确实,假如没有“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几枝残”的遗憾,怎么会有古人夜里秉烛赏花的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埋怨美梦不能成真。却不知,倘若什么梦想都能轻易地实现,也就无所谓美梦了。这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让人想起仍觉甘甜,忆起犹觉美妙的美。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那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圆润的大珍珠。为了去掉珍珠上的小黑点,他将黑点层层剥去,最后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看完故事,也许此时你正同我一样在为那颗珍珠的不复存在而感到惋惜,同我一样想要告诉那个渔夫:缺憾也是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古就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你可知道我们应该感谢缺憾。有了悲欢离合,人们才会懂得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有了阴晴圆缺,月儿才能更加妩媚动人。娇艳的花儿必要有丑陋的根;美丽的蝴蝶定是由丑陋的毛毛虫变化而来。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缺憾也是美!
存在缺憾的东西往往并不比看似完美的东西差。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美,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的雕像上,也可以在平凡少女的:笑脸里。
前几天看电视《精卫填海》的大结局,炎帝的女儿精卫化成了青鸟,她已忘记了前陈往事,对后羿深情地呼唤,置若惘闻,但是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不停地衔着石子投向大海。虽然只是电视剧,但是这种凄美的场景还是让我潸然泪下。yipinjiankang.com
小说里的那些英雄们更是大多如此。《天龙八部》中的大英雄乔峰,他身怀一身的好武艺,有那么多的人支持他,而且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他的女友却在他之前就被他误杀,到了最后他还不是落的和自己本国的决裂,害他要当场自杀谢罪;《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相貌和功夫自不必说,可他偏偏少了一只臂膀,虽然他和小龙女最后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他失去的却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还有《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老邪,虽然有个宝贝女儿黄容聪明得要死,可他的妻子不还是因为帮他死记那本破《九阴真经》而死于劳累吗?难道天底下的美都要有缺憾吗?为什么当西施拥有了美貌就要注定成为用来当作国王复国的牺牲品呢?而当他复国后还不是给西施一个祸过的罪名,要她死在了淮水边。她的痛苦又有谁知道,难道她不想过好日子吗?可是就因为她太美了,那就是罪;为什么当唐太宗娶了杨玉环之后就会有人背叛他,到了最后却要杨贵妃自杀来帮助他完成最后的霸业,难道美就有罪,难道别人有美女就是过错,难道在天底下就没有一种美是不带伤感气氛的?可能就是因为缺憾本身就是一种美,这也正是我要说的缺憾之美,是它让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变得更加有味道,让世界如此美妙!
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能修成正果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当然会有遗憾。但用心体会,你会发现残缺有其独特的美——缺憾之美。
断瓦残垣固然没有富丽堂皇的故宫那么让人目不暇接,设计精美的苏州园林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因其独有韵味,也不失一种美。
万事万物,难有十全十美。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当然是一大憾事,但正因为有了这距离,才能把彼此永放心间,永远在对方心中留下最美丽的记忆。
当然,在品味这种缺憾之美时,苦甜参半,这是一种凄凉的美。只有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个中滋味,喜忧参半,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的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已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达,如此容人之量,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为什么不能呢?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应该能!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需要平常心,但是平常心并非自甘平庸、不思进取,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耕耘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上,不人浮于事,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地履行自己生命的职责。
如果把平常心误以为是自甘平庸,不求进取,那么他可能就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无所作为、无所贡献。其实奋斗之后迎来辉煌也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能借口一颗平凡的心就不去奋斗,那是背离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消极厌世。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浮躁的世界,踏踏实实地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路。
人生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挫折,面对困难,面对失意,面对成功,面对顺境,面对得失。不管自己的人生处于怎样的状态,都要始终以一颗平常心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并管理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的立志发愤竟然是因为一次上厕所的经历。
那时李斯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竟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态度。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瘦小枯干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至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的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里这个小小的仓库中做了8年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20多年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咸阳的丞相府中。
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有时候,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想不开,常常为遭受到别人的冷眼而放弃,也常常在新的东西出现时因恐惧的心态而不去做,因而失去了很多本应属于我们的机会,一次的失去,两次的失去……于是更多的失去,以至于最后永远地失去了。
聪明最是糊涂人,凡事不必太分明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个人呢?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
王熙凤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得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艺术吗?“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矣。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翻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只要我们心中“精明”,即使给人的印象糊涂一点,又有何不可呢?有时这种糊涂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