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做什么、说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塑造、思维训练等。有大格局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天性,将他们培养成了不起的天之骄子,自由地挥洒个性与才智。
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别让孩子活在父母的剧本里。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提供帮助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是所有父母应有的格局。显然,如果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让他们严格按照父母设定的模式去做,势必限制孩子自由成长。
北宋年间,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孩子,非常聪明好学。看到别人读书写字,他就站在旁边看个没完,然后向父亲索要纸墨笔砚。父亲不给,方仲永又哭又闹。最后,父亲无奈之下从邻居家借来一套交给他。
方仲永高兴地接过纸墨笔砚,马上提笔作了一首诗。父亲一看又惊又喜,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好诗。看来这个孩子是一个“神童”,父亲想到这里欢喜若狂,拿着儿子的诗奔走相告。村里的人看到方仲永的诗,个个赞口不绝。
方仲永受到鼓舞,学习更加勤奋了。他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揣摩,写了许多触景生情、咏物抒怀的好诗。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诗都是方仲永一气呵成的,可谓“出口成章”。一时间,方仲永声名远播。yipinjiankang.com
一些文人学士、商贾巨富倾慕方仲永的名望,纷纷常仲永父子到他们家里做客。仲永的父亲开始飘飘然,整天领着儿子走东家串西家。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方仲永长大了,但是他的才华却没有长进,一直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
当时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听说这件事后写了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警惕后人记取这个发人深省的教训。
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仅仅凭借天赋和聪明是远远不够的。方仲永的失败在于他的父亲眼光短浅——只顾着让孩子出名、见世面,满足于一时的成绩。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人和事,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种“爱”;但是,整天沉迷于此,不能对孩子的发展作长远打算,就会耽搁孩子的成长,最终害了孩子。
比如,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地上摸爬滚打,但是一些父母却加以劝阻,认为这样不但弄脏了衣服,而且很不卫生。其实,他们应该想想自己小时候玩泥巴的情形,而这种经历对孩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还有,暑假或寒假中,有些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把孩子锁在屋子里,不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又何尝不会伤害到孩子探索社会的努力呢!
格局智慧:人生这盘棋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第一,不能因“不忍”而让孩子“不为”。成长需要经历各种磨练,吃苦是少不了的。但是有些父母不忍心孩子吃苦受累,或者自己包办了一切,或者把他们“圈养”起来。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只能让孩子永远长不大,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人生风浪。
第二,掌握正确的家教理念,修正自己错误的教子方法。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为此,父母要从书本上、从其他父母身上学习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实践中总结教子的经验和教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多年的栽培,需要父母进行长远规划,避免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着眼大局,才能真正带动孩子健康成长,让自己的“爱心”开花结果。
亲情,给孩子爱的教育“兄弟如手足”,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兄弟姐妹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哥哥、妹妹的帮助很容易渡过难关。父母要引导孩子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进步,这不仅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但是帮助孩子与伙伴、同学建立兄弟般的情感,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那些重新组合的家庭来说,如何让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融洽相处,则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天地里,存在着长辈与晚辈、同辈之间等各种关系。孩子在家里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将来才能到社会上和各种人打交道。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俗语道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也给父母引导孩子与兄弟姐妹相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首先,孩子成长需要伙伴,兄弟或姐妹无疑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搭档。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需要“同伴”这一角色,那些有兄弟或姐妹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独生子女在心理、个性等方面更出色。
其次,学会与“同伴”相处,孩子才能掌握与人打交道的基本技巧。显然,哥哥、姐姐要谦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尊敬哥哥、姐姐,这里面就包含着人与人相处的大学问。经验表明,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女常常更懂得谦让、克制自己,这是因为他们更早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打交道。
再次,孩子具备了浓厚的亲情,往往会更有爱心,这不但对他们的成长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更容易给予他人必要的帮助,也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支持。一个不孤独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由此可见,孩子从小学会与最亲密的同伴交流、沟通,并建立相互帮助的情感,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孩子之间的亲情,是父母分内的事情。在这里,父母要掌握让孩子融洽相处的基本方法。
生活中,有的孩子经常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发生争吵、肢体冲突。面对这种情形,一些父母袒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只顾及了自己的面子、孩子的争强好胜,却没有教给孩子解决冲突、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假如孩子长大以后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很难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实现成功的发展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办事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交朋友的水平,也就是他能不能与人建立兄弟般的友谊与合作关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孩子与兄弟姐妹相处那一天开始。
父母离异,会对孩子的心灵带来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而当父母再格局智慧:人生这盘棋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婚,重新组织家庭以后,孩子面对陌生的家庭成员,又会产生心理距离。这时候,孩子通常会对“新成员”敬而远之,对陌生的兄弟(姐妹)有很大的芥蒂。
为了让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为了让孩子与家庭新成员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父母要主动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他们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睦。
有一个新组织的家庭,父母两人都因为工作关系在外出差,只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有一个周末,哥哥和弟弟为了一个玩具争执起来。哥哥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弟弟毫不示弱:“那是我爸爸给你买的,那是我爸爸的钱买的!”最后,两个人动起手来。
起初保姆并没有在意,直到哥哥用扫把将弟弟打得头破血流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结果,这一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怨恨,直到长大成人都对彼此保存着很深的偏见,更不要说对家庭产生好感、给予对方照顾了。
从中不难发现,重新组合的家庭更要培养孩子的亲情,帮助孩子友好相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父亲或母亲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不仅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时还需要把天平偏向非亲生孩子的那一方,因为这样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亲密的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生活满意度的自由大大增加,离婚现象比较普遍。作为父母,除了要享受个人情感生活与自由选择外,还需要给孩子更多关爱。这种关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照顾,以及对非亲兄弟(姐妹)关系的引导、塑造。只有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获得心灵的回归,父母才能称得上称职,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分享生活的美好与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