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生知识

【慈禧太后养生之道】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3 14:19:47分类:养生知识

简介  慈禧(1835-1908),曾先后3次垂帘听政。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8岁左右,而她不但活到73岁,还始终保持年轻人的体态,这与她深谙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一、药膳。菊花延

【慈禧太后养生之道】

慈禧(1835-1908),曾先后3次垂帘听政。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8岁左右,而她不但活到73岁,还始终保持年轻人的体态,这与她深谙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一、药膳。菊花延龄膏是慈禧一生中最喜爱、最常用的药膳,特别是到了老年时期,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膳食。慈禧经常服用的补益药一般都制成膏剂或丸剂,以便于保存,如养心延龄膏、保元益寿丹等。

【慈禧太后养生之道】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所选用的13个内服方,使用的64种药物中,有75%以上是医书中列为上、中品的药物。

⊙上品药无毒且能轻身益气,中品药也有很好的扶正祛邪作用。慈禧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砂仁、人参、香附7种主药。此外,她还经常外用长寿补益药,制成膏药外敷,循经取穴、敷贴肚脐和腰部,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抗寒能力的目的。

⊙二、按摩。慈禧的长寿还和她宠爱的太监李莲英精通按摩不无关系。李莲英早年习练按摩养生术时,曾得到名师指点,后来又潜心钻研,使得他的按摩养生术达到了精妙的地步,颇得慈禧的欢心。

⊙三、书法、戏曲。慈禧爱好书法,时至今日,人们仍可在颐和园仁寿殿的左右壁上,看到她所写的高约1丈、宽近5尺的“寿”字大立轴,可见其功力不浅。慈禧还特别爱看京戏。颐和园的德和园、颐乐殿是慈禧看戏之处。据说,她精通戏典,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亲自改动过的京戏唱本就有100多处。慈禧从身体到精神不断地加以调养,这自然有益于她的健康。yipinjiankang.com

⊙四、运动。慈禧深信吕不韦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名言,一向注意形体锻炼。她的锻炼方法主要是练习八段锦,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练习一遍。

⊙此外,慈禧还喜欢散步、栽植花草、坐游船、下棋和装扮观音菩萨命人拍摄等,这些均属娱乐性活动,但也有益于她的健康。她还格外重视养颜护发,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以蛋清敷面,清早起来又用美容白雪膜,梳头前后还施以特制的香发散,使头发不白、不落。

曾国藩养生经】

一、做人养生。“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气勉伤财。贵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谐。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语,全福乐康哉!”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段话,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称其为百字养生要诀。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先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他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不朽。他的一生很注重修为和养生,曾在日记中写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二、处世助益。“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这是曾国藩所提倡的精神养生之道。养心要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少怒为本,事亲以欢心为本”。他特别强调了养心与养生相结合的养生之道,认为人应该做到“不藏怒,不宿怒,谦和待人,凡事顺其自然,不急不躁,沉着冷静,饮食起居有弛有度,心怀坦荡平和。”此乃清高敛简的谦和之道。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易生恼怒,不仅是一般人易产生的情感态度,历史上也有“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的。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

⊙“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去怒,也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从容,充满虚明之气……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养生须修善。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还有就是要读书,“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读书对养生的作用。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较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变化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习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的冲淡之味、潇洒胸襟……

⊙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达到养生目的。

⊙三、病从口人。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损伤脾胃。合理清淡饮食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曾国藩每天坚持饭后走1000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曾国藩对健康长寿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他认为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他的这种达观、冲融之气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邵雍养生经】

北宋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日康节,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张载赞之日:“内圣外王一体,上天下地同流。”康熙皇帝为邵雍题词:“学达性天。”其养生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心修养。邵雍的哲学思想是以《先天图》为基础的,主张:“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故日天地之道备于人。”他以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乃心也。所以,他特别强调人心的自我修养,所谓:“圣在人中出,心从行上修,金于沙里得,玉向石中求。”他还留下了许多能够启发人心的诗句:“心在人躯号太阳,能于事上发辉光”;“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会看青天。”

⊙二、自得其乐。安乐先生的养生观,即如其号,集中归结为一个“乐”字,他是一个典型的乐天主义者。邵雍在洛阳城里有“安乐窝”十二家,喜欢闲居生活,欣赏园林景色,以醇酒、香茗自娱平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其《四乐吟》日:“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天、地、人、己,面面俱到。还有《四喜吟》可以为证:“一喜长年为寿域,二喜丰年为乐国,三喜清闲为福德,四喜安康为福力。”

⊙他钟情“自得其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麟凤何曾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自乐吟》)还有:“家有安康贫不害,身无疾病瘦何妨。高吟大笑洛城里,看尽人间手脚忙。”(《试笔》)三、养心为止。他主张“养心为上”,如:“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心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心安吟》)又能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比如:“人心龃龉一身病,事体和谐四海春”;“眼前伎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首尾吟》)四、预防为主。如《养生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爽口吟》:“爽口之物少茹,爽心之行少虑,爽意之言少语,爽身之事少做。”所谓防患于未然,真是一针见血。又有《六得吟》日:“眼能识得,耳能听得,口能道得,手能做得,身能行得,心能放得。”看吧,一个生命如此活跃、感觉如此通达的人,想来疾病也不敢冒犯他。

⊙五、养志生涯。他遵奉“乐天为事业,养志是生涯”的宗旨,尝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但他有着远大抱负,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的自我警语为:“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这令人想起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慈禧太后养生之道】:http://www.yulujidi.com/jiankangyangsheng/yangshengzhishi/2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