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爱玲的思想观念中,没有依附二字,在她一生的所作所为中,也没有依附二字。在家中时,她逃离了父亲的不公待遇。她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次与胡兰成,第二次与美国作家赖雅。她的两次婚姻都谈不上美满,但却是因为爱,因为“于干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她是为了去爱而结婚的,不是为了找一个依赖。她的第一次婚姻,张爱玲的女人世界是不幸的婚姻,结婚不到一年,丈夫就背叛她,与一个年轻貌美的护士同居,对于胡兰成的变心,她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她读过中外古今那么多书,对人性的弱点有充分的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依然痛苦万分,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最后,伤痛心的张爱玲还是以离婚的方式结束了这场不幸的婚姻。她曾经在《借银灯》中写到: “男人发现女人不忠,他打了她一个嘴巴。她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余地,就被‘休’掉了。丈夫在外面有越轨的行为,他的妻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女太太若是认真那么做去,她自己太不上算,在理论上或许有这权利,可是有些权利还是备而不用的好。”张爱玲不是那些女太太们,她的骄傲、她的才华让可以在心痛之后,抽身而去,她不靠男人养活,为了尊严她可以离开男人,就算她走逃无路,她也不会向男人乞求。事实上她从没有花过胡兰成的钱,倒是胡兰成靠她的稿费度过了逃难生活。直到张爱玲已经决定与他分手,还把最后一笔稿费寄给他,直到他完全安全以后。
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很不完满,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近三十岁的男人,一个可以给她温暖的人。她说:“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但婚后五年,丈夫就瘫痪在床,他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张爱玲的肩上,全靠她的稿费养活两个人。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她处于生存的重压下,日子过的非常紧缩,每一分钱都要计划着来用。她曾给刘绍铭写信这样描述她的心境:“不管我多小心照顾自己,体重还是不断减轻。这是前途未明,忧心如焚的结果。你和你的朋友虽常为我解忧,但情况一样难见好转。”老年的她非常清贫,好在: “除日常必须品,再无其他开支。”她至死都在工作,享受着自由的快乐。她可以老,可以孤独,但她不能没有自己热爱的写作。
张爱玲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这两位女性是她的导师。张爱玲的母亲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黄翼升的孙女,母亲是农家女出身,她是庶出,她曾裹过脚,是在旧式环境中长大的女人。但她却接受了新式思想,成为一个新派女人,她接受西方思想,个性开放。对于嫁给一个遗少很不满意。结婚不久,丈夫毫无上进之心,沉溺在大烟之中,她无法接受,决定出国留学。她远走法国四年,在法国学习音乐、绘画,受了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影响,回国两年后与志趣不同的丈夫离婚,独自去了英国,到死一直生活在国外,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上一世纪年代的女人,特别是旧世家的女人,都在忍受着丈夫的妻妾成群,以丈夫的准绳为准绳,但是张爱玲的母亲和她们不同,她要求夫妻之间的情爱平等,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了不起的思想。这个有着七寸金莲的女人,却有一颗勇敢的心,她靠着这七寸金莲勇敢地踏上新世界,她去过法国、英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她学过音乐、绘画,她做过生意,当过翻译,教过书,生活道路虽然诸多曲折,其中必然有许多艰苦,但她从没有屈服过。曾经有人劝她回国,她冷淡地拒绝了,因为在国外她能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而在中国她只能扮演一个被条条规矩禁锢的女人。
张爱玲的姑姑也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妇女,一直独身,直到岁才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张爱玲很佩服、敬重自己的母亲和姑姑,她们是她的榜样和引路人,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精神指导,张爱玲的观念很西化,思想很解放,她从来没有想过把自己的生命自由放在另一个人的手里,她要主导自己的命运,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她的作品一向提倡妇女解放,喜欢张扬、自由、个性化的女人,小说中的娇蕊、流苏。她提倡女子勇敢地走职业女性的道路,开创自己的生活,《十八春》中的曼贞是她投入尽力最多的一个女性形象,也是她立意通过描写这样的女性传达她的女性观点。她认为,职业女性的道路不管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而如果有更多的女性有了这个认识,女人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女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谈得上自尊、自爱,独立、自由。
yipinjian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