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统“男女有别”的说法,近年来已不断地被学者推翻了。像“男孩生下来一定比女孩体形大”的说法,现在的专家研究认为“孩子体形大小,产前环境不同的因素,大于性别因素”;像“男孩天生比较勇敢”,已被现代专家认为是“长期社会标准要求的结果”。
所以现代的心理学家建议父母:不要压抑男孩,不准他们哭,同样也不要强迫女孩子玩洋娃娃。如果她喜欢玩机器、玩小虫,父母却因为“女孩子不可以”而阻止她,也许就扼杀了一个未来的优秀工程师或生物学家。
除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以外,父母何必煞费苦心,非要让“男女有别”呢?5.家事:大家的事乖巧的女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就会帮着做简单的家事了,而同年龄的男孩子则多半还是个调皮捣蛋的小糊涂虫。曾听一些母亲说:也不是特意教的,女儿就是会帮忙;儿子呀,哪里叫得动?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大多数家庭的情况,就明白父母不必特别教,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因为总是母亲在做家事,有些父亲根本不帮忙,甚至也不愿儿子帮忙。他们喜欢带儿子和他们一起多向外发展,认为那样将来才有出息。男女性别角色的学习,事实上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受到影响了。yipinjiankang.com
有些父母亲不但纵容男孩,让他不必做家事,还规定女孩替男孩做自己该做的——如替兄或弟整理房间、扫地、铺床、拿脏衣服、收干净衣服等——把做家事有意无意间变成女人侍候男人的象征。很多大男人主义的观念岂不就是这样形成的?而有些女人痛恨做家事,我认为也是受了这象征的影响,结果误以为男女平等就是在家里大家都别做家事。
家事也是每个人的事,应该按年龄大小分担,不是按性别来分配。这不是平等的问题,是每个人对自己以及对家的责任、义务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原则,男孩子愿意下厨房,很好;女孩子愿意修理门窗,为何不可?重要的是让家里每个成员都爱家,都愿为家做事。
所以,母亲对喜欢帮忙的女儿固然可以称赞,对不肯做家事的男孩要带点勉强的逐步训练,当然,父亲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
一个女孩子如果从小在家里没有做家事的痛苦经验,她对家事的经验都是美好的,这反而可以帮助她结婚以后乐于做家事。男孩子如有同样好的经验,也能帮助他适应以后男女角色交换的新趋势。
谁都能看出未来的生活形态,不可能还坚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应是分工合作的。现在从女性的出生谈起,就得替她看到未来,这不也是父母爱的表现吗?6.保护她免于遭强暴的恐惧在媒体上经常读到女孩被奸污而死的新闻,真让人悲愤切齿!这已经不是性骚扰,而是超过了性迫害!
曾听一对夫妇说,不是不想要女儿,实在是养女儿太让人提心吊胆了。这话的确有事实根据。看看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真不知道是什么心肠的人才下得了毒手。难道只用单纯的“心理变态”就能解释?还是千百年来蹂躏女性的恶例在某些人心里种下了坏种?也因此有些父母变得过分紧张,时时灌输给小女儿“男人都是魔鬼”的观念,使得女孩终身把男人当成魔障,影响了她的恋爱和婚姻。事实上对于开始每天要离家上学的小女孩,父母的确需要多指导她怎样保护自己,而父母也得特别注意保护她。但是不必把紧张和忧虑表露在言行上,最好是把这些保护自己的话同时也对男孩交代,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对陌生人应该有什么态度。
当然对这样小的孩子,无论怎样交代,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父母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保护人。我很奇怪有的父母竟对子女疏忽到可怕的程度。我经常接到女孩子来信,说她们在幼年时不幸被强暴,回家因害怕不敢对任何人讲。这恐惧啃啮着她们,伴着她们长大。虽然时间冲淡了,但一旦恋爱,这淡化的阴影立刻会增大、增浓,吓得她们不敢去爱,也不敢接受爱。
遭到强暴可不像跌了一跤那么简单,为什么她们的父母居然没发现女儿有什么异样呢?我绝对反对女性遭到强暴就认为是奇耻大辱,以致寻死觅活的;可耻的是施暴者。然而让一个小女孩承受这样可怕的经历,会一辈子戕害她的心灵。父母亲除了保护她以外,还要在万一她不幸碰上时给她最好的心理治疗,让她历劫后重新建设正常健康的心理。
我曾经联想过,为什么女生上小学时一定要穿裙子呢?如果经常穿一条长裤,虽不一定就能防范遭强暴,但起码也比较适合小孩子爱动的天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