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百科

【朱震亨养生观】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3 14:26:17分类:健康百科

简介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著名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他不但在疾病治疗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开创了“滋阴学派”,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医学著作及养生学

【朱震亨养生观】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著名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他不但在疾病治疗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开创了“滋阴学派”,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医学著作及养生学著作。他还亲身实践自己的养生理论,一生布衣素食。史书记载,他七十岁时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

⊙现在世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医生都是养生家,或者研究养生学的都是养生家。其实养生家不仅要懂一些医学、养生学知识,更应是一个实践家,是知行统一的长寿者。朱震亨是一名好医生,同时又是一名养生家。他把临床的病因加以总结,认为“六郁”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发现人常常“阳有余而阴不足”。这就导致人在中老年时体内阴精明显不足,不能和体内阳氕配合来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人体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内热。这时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下降,无力降热,人体难以维持平衡,可能出现各种疾病。所以,他认为好酒腻肉、烧烤煨炒、辛辣燥热和香甜黏滑食品等都是老年人慎食之物;主张中老年人要动静结合,“动皆中节”。他说,人生“动易静难”,而“静”则有利于保养阴气,有利于滋阴。虽然他用阴阳学说阐释中老年养生,听起来有些“玄”,但和今天西方医学中对老年人生理及保健的认识是一致的,至今仍是指导中老年人养生的圭臬。

【朱震亨养生观】

⊙他在治疗母亲和师傅的疾病过程中,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病理的复杂和治病的艰难,而且更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这促使他在老年时集中精力于养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弥留之际,他把跟他学医的侄儿叫到床前诲之日“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然后“端坐而逝”,表现了作为养生家的从容和作为医生的谨慎。

刘完素养生之道】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是金元医之分门户的标志性人物。他独创了中医“寒凉派”。他的医道在当时就获得好评,死后更是被看成神医,建庙塑像,香火不断。

⊙他不仅医人,也医己。他不断自我修炼,借鉴古代和当时的养生思想进行自我实践。他的许多养生思想和实践至今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意义。他认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的寿命长短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生命长短的是“精气”,所以,精要“专啬”,“气”要“专气抱一”。他特别重视气的修炼,认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形以气充,气耗则病”。yipinjiankang.com

⊙“专气抱一”本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刘完素的贡献是把这个思想医学化,在总结自己多年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养生意义。他并没有把“气”神秘化、玄奥化。“气”在中医中的不同语言环境中虽有不同的指向,但刘完素这里的“气”无疑包括了生命的全部功能和状况,因此他的“专气”养生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养生观。他认为“专气”就要“抱一”。“抱一”就是要按人的本性生存,去除后天加上去的东西,“天然去雕饰”。金彦宗认为他“淳素”,赐号“高尚先生”,曾三次征聘,他坚辞不就。由此可见刘完素“抱一”“守拙”功夫之深。

⊙“阴虚阳亢”是“寒凉派”的立论基础,也是他的养生思想出发点。

⊙人生在世,“阳气”容易亢奋,“阴气”自然衰弱,因此要“抱朴守拙”,以滋阴降燥。纵观刘完素一生,他对自己的养生思想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他的养生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葛洪评养生】

养生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但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有的时期,社会环境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葛洪生活的西晋末年和东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晋朝被史学家称为最失败的封建王朝。葛洪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就是在这失败的王朝环境中产生的。它既适应了这个环境,又吸收了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统养生思想。葛洪比较好地解决了自己做事和养生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当以“修仙”为主,但又不废外用世事,所谓“仙圣两全”。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比较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后认为道家更适合养生,儒家更适合“应世”。这种“内道外儒”的主张,虽然是魏晋士大夫普遍的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观,但葛洪为这种价值观抹上了个人色彩。葛洪虽是江南士族出身,但在13岁时已经家道中落,后又被卷入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漩涡。他先是人世做官,后又“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生,修习玄静”。所以,在权衡“养生”和“应世”时,他的天平往往倒向“养生”而不是“应世”。这是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做出的自己的人生选择。可以说,他的“应世”,只是为“养生”开辟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而已,可以让其更好地完成“内宝养生之道”,成全他的炼丹大业,完成《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管子论养生】

管子(?一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在“内业”“心术”“白心”等篇目中,可窥见管子的主要养生思想。

⊙一、“平正”益寿。管子主张“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所谓“平正”,一是指性情平和端正,喜怒忧思可通过诗、乐、礼等来调节。二是指平时言行不能过分,应受一定的“理…‘法”约束。如管子指出:“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日宫洁之者,去好过也”;“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欲不过其情”,“以物为法”,“缘理而动”,这样就能“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二、用脑防衰。道家将“无思无欲”视为养生延年之术。管子则提出“老则长虑”的主张,认为若“老不长虑”,大脑因不常用而偏废,反而会促成衰老死亡。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如南北朝时颜之推主张学习“至老不倦”;清代曹慈山提出“学不因老而废”。“常用脑,可防老”,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实了善于用脑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三、饮食有节。管子阐明饮食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理论。他指出“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认为饮食不节,则百病丛生。饮食“充、摄”太过,即暴饮暴食,可导致“伤形”,甚则骨枯而血脉淤阻、闭塞,产生伤身害命的不良后果。

⊙四、讲“心术”,命长久。管子不仅主张“老则长虑”,还详细地探究过“心术”,对“心”的生理功能做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心”处君位,支配“九窍”;心为“智舍”,主“思”,有主宰全身的作用。这些认识,与现代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十分一致。在此基础上,管子还提出了“虚心”“安心”等养心术。指出虚能应物,有利于思,思则多智,即所谓“思然后知”也。心安则身安,生命之源泉才可以长流不竭。

⊙同时,“安心”无利心,才有益于思维。当然,思维也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超越客观条件。这样,才能使精气内聚,泉源不竭,四肢坚固,体健寿延。可见,管子所论的“心术”与养生关系相当密切,正如他所说的:“既知行情,乃知养生……无迁无衍,命乃长久。’管子还研究过忧、悲、喜、怒和修身养性的关系。他认为,“忧则失纪,怒则失端”。积忧则神伤,愤怒则神散。悲喜过多,适得其反。

⊙他特别强调要慎怒,认为“怒”对身心伤害甚大,主张人的一生,应以欢乐为主,并对一切事情保持冷静的头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照此养生,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朱震亨养生观】:http://www.yulujidi.com/jiankangbaike/2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