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心灵的精神生活,经常会转向阴暗面,转变成原教旨主义。这里,我指的并不是某些宗教团体或派系的主张,而是所有人都可能具有的一种心态。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类比原教旨主义的状态。假如你找一架钢琴,用力按下低音C键,你就会听到一系列的音符,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会清楚地听到低音C调的音符,同时也必然会听到各种泛音——C调,G调,E调甚至降B调。人生中也有类似的泛音——想象力的丰富性和多元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性,而我所说的原教旨主义,就是指刻意压抑人生泛音的心态。
当我的学生们反对讨论海明威小说里的微妙影射——小说情节的泛音时,他们的心态就属于原教旨主义。曾有人告诉我,他梦见一条蛇一边直直地瞪着他,一边背诵《圣经》中的《雅歌》,而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前一天在后院发现了一条蚯蚓而已。这样的心态也属于原教旨主义。
这里涉及一条重要的法则,既适用于宗教精神,也适用于一切故事、梦境和图画。我们的理智需要的是概括性的意义,因为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我们的心灵追求的则是深远的内涵、多重的意义、细微的差别和隐晦的暗示。这一切都可以增强意象和故事的立体感,为心灵提供充足的反思素材。
反思是心灵最大的乐趣之一。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家不厌其烦,反复从各个角度讨论同一段经文的多重含义。任何一段经文,在字面意义之外,也包含讽喻的意义和神秘的、与死亡和来世有关的意义。例如,《出埃及记》的故事,经常被解读为一个寓言,喻示着心灵从原罪的禁锢中得到解脱,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唯一含义。像这样解读《圣经》,算是一种"原型"阅读:不是把经文中的故事当作简单的道德训诫或信仰来陈述,而是把它们看成人生奥秘的微妙呈现。《新约》中的神迹故事,并不仅仅是耶稣具有神性的证明,也反映了心灵的神秘规律——心灵很容易接纳神性。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用几百条面包和鱼来滋养心灵,尽管现实生活中只有五条面包、两条鱼,正如耶稣在沙漠中所面临的情况一样?我们的婚姻能否让水变成美酒,就像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所做的一样?从心灵的角度来看,众多教派对教义的不同诠释,正是基督教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大一统的企图,到头来都会威胁到基督教的本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正是以东西方教会之间的一场会议为开端的。为了筹办这场会议,许多富有想象力的人物从各地赶来,齐聚佛罗伦萨,经过一番观念的碰撞和交换,最终在古希腊思想和各地奇术的影响下,对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新诠释。米兰多拉深受会议内容的启发,决心以“神学中的诗意"为主题写一本书,而佛罗伦萨的领袖美第奇则从此迷上了埃及的魔幻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