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男性健康 > 男性心理

【保持自己的危机感】

作者:一品健康 来源:www.yipinjiankang.com 时间:2024-09-13 11:57:31分类:男性心理

简介  “生活中危机潜伏于各个角落里,”《狮子王》中辛巴这样告诫自己的女儿齐娜亚,"所以,你要站在我看得见的地方。"这本来就是一个竞争激烈、危机四伏的社会。我们每天

【保持自己的危机感】

“生活中危机潜伏于各个角落里,”《狮子王》中辛巴这样告诫自己的女儿齐娜亚,"所以,你要站在我看得见的地方。"这本来就是一个竞争激烈、危机四伏的社会。我们每天一大早醒来,就要面临诸多的竞争和挑战。在这个危机感十足的社会里,人有时候也会像丛林里的野兽一样,时时刻刻要提防敌人或者竞争者所设的陷阱。所以,我们唯有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的危机意识,去感受外来的敌意和潜在的危险。在逻辑思维中也是如此,只有保持自己的危机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嗅出逻辑陷阱的气味,并及时做出反应,以免真的掉进去。

要保持自己的危机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逻辑,尤其是所谓的权威和统计数据。有些人就经常假借专家之名行诈骗之实,种种机关陷阱可谓滴水不漏,很多人因为过于迷信权威、心里大意而没有感受到危机,所以最后落人坏人的逻辑陷阱里。

【保持自己的危机感】

对于那些统计数据也不能轻信。比如说在投资领域里有一个“存活者偏差"的统计。这个统计所得来的数据对于那些会因此而得利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帮助,而对于大众来说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因为统计技术是通过样本来推论总体,而样本的选择是随机的,依据一个随机抽样的样本来推论总体就会存在偏差。这种统计方法是片面的,对于那些没有被统计、没有被包含在内的成员来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联系生活实际,不要盲信直觉和思维惯性直觉,这是很多人做事的依据之一。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会受到直觉的影响。而实际上这种直觉根本不符合逻辑,所以,我们不能太过依赖我们的直觉,要联系实际,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典型的例子是抛硬币定输赢,如果我们要抛十次硬币,并且只有第十次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巧合的是前九次都是人头朝上,这时有的人就会靠直觉认定第十次也是人头朝上的概率非常大,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出现人头和字的概率是均等的,都是50%的概率。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地思考,联系生活实际,不要盲信自己的直觉,避开思维惯性,这样才能远离逻辑陷阱。

学会逻辑推理,排查逻辑漏洞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那么,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yipinjiankang.com

【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论证方式,首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原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反证法能够推理出不符事实的结果或显然荒谬不可信的结果。

若原命题:pq为真;先对原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即写出原命题的否定:p≥非q;从这个否定的结论出发,推出矛盾,即命题:非qp为假(即存在矛盾);从而该命题的否定为真:非q≥非p为真;再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真假性一致,即原命题:pq为真。

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对反证法的实质做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反论题入手,把命题结论的否定当作条件,使之与条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就可以了,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正面证明有困难、情况多或复杂,而逆否命题则比较浅显的题目,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演绎推理的基本要求: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演绎推理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大前提的正确与否,如果大前提错了,结论自然不会正确。

以上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来论述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远离逻辑陷阱,逻辑陷阱千差万别,但是终究敌不过正义力量的最终判决。所以,练好自己的逻辑能力,这就是远离逻辑陷阱的最好方法。

在生活中,经验是使人变得聪明的重要方式。很多人做事或者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借助于经验。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里便有了陈规,遇事不做逻辑推理,而仅仅凭经验而为之。因此,如果我们要做逻辑达人,做聪明的人,就必须打破思想里的陈规。

1.火车需要轨道,人的思维却不能有定式懂逻辑思维的人没有一个是墨守成规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一个人如果精通逻辑思维,那么,他不会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按照既有的、固定的线性思维去思考。一个聪明人不会自己给自己画一个圈并固守于此,而是不停地求新求变、锐意进取。

火车需要轨道,思维却不能有定式。拥有定式思维的人做事死板,不懂得适时变通,往往会自己给自己设限,自己把自己锁在定式思维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陈腐的老观念是人的牢笼,人置身于这种观念牢笼之中,自己就会受到许多的局限,给我们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比如说造成我们事业的停滞不前,生活的陈腐不化,学习容易钻进死胡同。一个聪明的逻辑达人应该首先打破这些陈旧的思维,敢于创新和自我突破,勇于从旧观念中走出来,而不囿于观念的束缚。

创新和墨守成规,这是逻辑思维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创新体现了逻辑思维的多样性和运动变化的一面,就如前面的章节所说过的一句名言一样,"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名言讲述了逻辑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多样性和多变性。思维如果固守一处,那么就不能称为思维了。所以许多人要打破常规,不能在固有的思维中自我消亡。

说句实话,我们中国人是最喜欢墨守成规的民族之一。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会很疑惑,甚至很愤慨,凭什么这么说自己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还流淌着两千年来慢慢熔铸而成的“中庸之道”的血液。这种“中庸之道”起初并没有那么严重的毒性,可以致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但是后来经历了无数代皇帝与御用文人、"思想家"的精心布局,一种温顺的、中庸的思想便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里,自西汉时代开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各种中庸思想开始变质并为统治者所用,老百姓尊孔的实质开始渐渐变为顺民的实质,这种思想禁锢的萌芽从汉代开始便无法遏制。在宋元之后,程朱理学的出现又给中华民族的脑袋上了一环紧箍咒,之后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那种不屈、奋进、求变的思想慢慢被抹杀,并在而后遭遇了历史的惩罚,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砸开了大门,来自世界另一端文明的冲击让我们国人开始清醒,于是,许多人开始崇拜西方,一场场摒弃传统的思想运动如潮水一般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和神经。

其实,根本不需要如此,因为旧思想并非禁锢人们精神世界的元凶,而旧思想中甚至还有打破禁锢、获得思想解放的良药。不是所有的传统思想都是旧的、陈腐不堪的。有的甚至在现代社会依然光芒万丈、璀璨夺目。打破思想禁锢,打破陈规,做逻辑达人需要的不是负笈取经、辛苦探索,而是蓦然回首时的惊人一瞥。

数年前有一部电视剧横空出世,警醒国人,那就是讲述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商鞅变法故事的《大秦帝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大解放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各种思想互相交锋、互相学习、促进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华夏民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民族,在这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各种精彩的思想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演绎着各自的精彩。无论是谦谦君子的春秋古风,还是攻城略地、血流成河的惨烈战国,守旧的思想和国家渐渐地被淘汰,而锐意进取的头颅一直高高昂起,眺望历史的进程。与现今社会相比,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学者个个堪称智者。他们的思维没有紧箍咒,他们的逻辑没有定式,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这才是逻辑思维关于创新和突破陈规的至坚利器。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讲述的就是战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电视剧以事实为基准,加以艺术改造,成为当今精神文化的警世之钟。2700年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春秋时期的诸侯割据战渐渐演变为一场场吞并大战。各国依据自己的实力不断出兵讨伐,而处在各国纷争之际的、位于西北边陲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甚至已在灭国边缘。秦献公在与魏国大战中身死战场,他临死之前选定了更为沉稳、有见地的二公子公子渠梁为新的秦国国公。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秦国国内的局势并不乐观。秦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内乱和外战,国民贫苦,经济落后,生产技术落后,军事、政治等方面皆不如东方六国。但是秦人不屈好战,秦人的骨子里流淌着一腔英雄的傲气和斗志。“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反复出现,激发了秦孝公嬴渠梁的复兴秦国的决心。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人人都要有逻辑思维残喘,发誓变法崛起,便下令招贤。这时在魏国久居而不得志的商鞅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君臣二人相知相托,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

当然,历史上的商鞅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其中代表旧贵族利益的甘龙、杜挚等人百般阻挠,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商鞅变法,循礼无邪。"面对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改革家商鞅毫不客气地加以反驳:"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好一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是因为商鞅不曾因循守旧,不惧怕旧贵族势力,敢于打破陈规,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机遇面前抓住机会,遇到明君知己,这才得以施展自己经天纬地的才能,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政令,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使得秦国迅速变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已经赶超东方六国,后来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世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为天下先,这样的逻辑达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那些在陈旧观念中安于现状的人们最终也将会如同六国一样,被历史淘汰,成为因循守旧的反面教材。所以,我们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局限。用辩证运动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切莫故步自封、自取灭亡。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保持自己的危机感】:http://www.yulujidi.com/nanxingjiankang/nanxingxinli/1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