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电影学院是张艺谋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转折点。张艺谋在这一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颇值得我们学习。
那是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张艺谋的心一下子热起来,他知道企盼多年的机遇已经来临。但他也意识到,政审可能再次成为他的软肋。可这毕竟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他一定要去试一试。
张艺谋争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找到了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艺术素养令老师们大加赞赏,但是,学校规定招生的最高年龄是22岁,而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制度无情,先是年龄一项就把张艺谋阻挡在门外,张艺谋虽然多方奔走,却毫无结果。
张艺谋失望至极,但仍未绝望,他属于那种只要还有一点可能和机会便会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扭转自己的命运。当时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和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张艺谋听从一位深谙世事和中共党史的朋友的建议,给素昧平生的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还附带了几张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作品。最终,信辗转到了黄部长手中,颇通艺术的部长认为张艺谋是个人才,遂写信给电影学院,并派秘文字前往游说,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而且,最使张艺谋倍感幸运的是,他居然莫名其妙地通过了政审和文化考核这两大难关。 然而,好事多磨。在张艺谋读完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校方以他年龄太大为由要求他离校。而此时力荐张艺谋的黄部长已经离休,向谁去求助呢?张艺谋意识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伯乐身上。自己已进入而立之年,更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所谓的命运,无非就是发现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他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决心文字”,强烈表达了自己要求继续读文字的愿望。再加上爱才的老师多方说好话,校方终于同意让他继续上学。在以后的3年中,张艺谋的摄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导”。 如果张艺谋没有到北京去报名,如果他没有写信给黄镇部长,如果他屈从了校方的压力,那么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了。 【人生感悟】 机遇,有时候游离不定、模糊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只有你主动出击,那你胜利的机会就会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