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除了每天能力状态的规律性波动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较长时间段里的生理规律:生理节奏。通过生理节奏管理,我们可以解读体内的生物钟,了解其规律,通过主动调整,使自己的能力与其自然波动相适应:在低点周期和临界日,我们养精蓄锐,放松休息,多做重复性工作、回避不愿见的人和令人头疼的问题。与此相反,在高点周期则要大干一番。这时候适宜做出决定,重新部署工作,贯彻自己的意图。管理好自己的生理节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身体,享受更轻松、更简单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理节奏呢?比奇睁开了眼睛,才不过清晨五点钟,他便已精神饱满,充满干劲。而他的太太却把将脸深埋在枕头底下。
比奇说:“过去15年来,我们俩简直几乎没有同时起床过。”像比奇夫妇这样的情况,并非少见。
我们的身体像个时钟那样复杂地操作,而且每个人的运转速度也像时钟那样彼此略有不同。 比奇是个上午型的人,而他的太太则要到入夜后才精神最好。 很久以来,行为学家一直认为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个人的怪癖或早年养成的习惯。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医生兼生物学家霍尔堡提出了一项称为“时间生物学”的理论,此一见解才受到挑战。霍尔堡医生在哈佛大学实验室中发现某些血细胞的数目并非整天一样,视它们从体内抽出的时间不同而定,但这些变化是可以预测的。细胞的数目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比较高,而在12小时之后则比较低。他还发现心脏新陈代谢率和体温等也有同样的规律。 霍尔堡的解释是,我们体内的各个系统并非永远稳定而无变化地操作,而是有大约一个周期。有时会加速,有时会减慢。我们每天只有一段有限的时间是处于效率达到巅峰状态。霍尔堡把这些身体节奏称为生理节奏。 生理节奏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健康、事业、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闲暇时间和运动等,它的应用可以说是无限的。日本和美国的许多企业利用生理节奏原理,短时间内就把事故率减少了30%、50%甚至接近60%。 此外,生理节奏理论还可以成为各类职业人士追求简单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帮手。我们可以利用生理节奏规律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生活。但是,你首先必须知道如何去辨认它们。霍尔堡和他的同事们研究出以下这套方法,可以帮助你测定自己的身体规律:早上起床之后一小时,量一量你的体温,然后每隔4小时再量一次,把最后一次量度时间尽量安排在靠近上床时间。一天结束时,你应该得到5个体温度数。 每个人的体温变化不同,而结果亦异。你的体温在什么时候开始升高?在什么时候到达最高点?什么时候降至最低点?你一旦熟悉了自己的规律之后,便可以利用时间生物学的技术来增进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的生理节奏到达最高峰的时候,做体力工作便会得到最佳的成绩。对大多数而言,这个最高峰期大约持续4小时。因此,你应该把最花费气力的活动安排在体温最高的时候进行。 至于从事脑力活动的人,时间表则比较复杂。要求准确性的任务,例如教学工作,最好是在体温正向上升的时候去做。大多数人体温上升时间是在早上8点或9点,对比之下,阅读和思考则在下午2点至4点进行比较适宜,一般人的体温在这段时间会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