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王子”或"公主”型的人。第一次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是一位女病人。她曾接受过另一位心理医生的治疗,很有效果。之所以找到我,是想做进一步治疗。在我这里治疗了将近一年后,有一天,她跟孩子们讨论起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结果争执很激烈,她不知该如何应对。我们就这问题进行评估时,她突然说:"天啊,我真等不及了,希望这次治疗快点结束!"我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她回答道:“治疗结束我就高兴了,我终于不用再忍受这些事情的折磨了。”
从她的话中,我突然嗅到了一丝幻想的味道。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不仅要消除病人的痛苦,还要百分之百地根除他们的幻想。这种幻想普遍存在于“王子”或“公主”们身上。
为了更好地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我必须首先从儿童心理说起。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开始分辨"自我界限"。在学会辨认之前,他们实际上是分不清自己的手和妈妈的手的区别的。比如,他们自己肚子疼,就会认为妈妈也肚子疼,甚至整个世界都在肚子疼。进入第二年,他们能够学会辨认自己身体的界限了,但还不会辨认自我力量的界限,所以他们仍然会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父母、兄弟姐寻找自己的归宿妹、狗、猫等只不过是供他们差遣的宠臣爱将罢了。
第二年以后,爸爸妈妈开始对孩子说:"不,不,约翰尼,你不能这样。不,不,你也不能那样。不,不,那样做也不行。不,不,我们都很爱你,约翰尼,你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但是不行,你不能那么做,不能是你说了算。”如此反复,一年下来,孩子从心理上由一名四星上将降成了二等兵,这的确让孩子感到郁闷甚至愤怒。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温柔地对待孩子,帮助他度过这段困难的日子,那么孩子今后就会朝摆脱自恋迈出一大步。不幸的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有时,父母对孩子不够温柔;有时,父母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帮助的时候,未能给予有力的支持,反而去羞辱孩子。 那位女病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严厉的家庭中长大的。虽然,她不可能记得两岁时的经历,但是她能记得三四岁时的事情,特别是当她做错事时所受到的处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父母命令她取下挂在墙上的鞭子,拿过来交给父亲。然后她退下内裤,卷起裙子,弯下腰,接受父亲的处罚。她尖声地哭叫着,直到父亲住手。然后,她提起内裤,从父亲手里接过鞭子,挂回墙上。随后,她向母亲寻求安慰。当她觉得得到足够的安慰后,就停止了哭泣。这时,母亲说:“跪下,大声祈祷,请求上帝宽恕。”于是,她顺从地跪下,大声祈祷着请求上帝的宽恕……就这样,直到母亲发话:“好了,起来吧,现在再去请求你父亲的原谅。"于是,她又走到父亲面前。如果父亲认为她的态度足够诚恳,就会原谅她。一整套程序至此宣告结束,直到下一次,她又做错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