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语录】智慧虽然无形,却能丰富你的生命。
2、 【经典语录】智慧要在「紧要关头」才能看得出来。
3、 【经典语录】智慧在于认清要追求什么和不要追求什么。yipinjiankang.com
4、 【经典语录】智教的「信」,其重点是建立在知见与了解上,这是由确知而生的坚心,由智慧而生的正见,并不是从盲信而生的信仰。
5、 【经典语录】智教的慧定是在慧定的当下没有离开菩提心,在慧定开展的时候,它主要的作用是破我执,断烦恼,这是它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慧定。
6、 【经典语录】智教还是要提倡正信,行善,布施,放生,修行等弘法利生方式去服务社会而获得福慧,不要过份的执著外在的形式,去贪心少欲知足。
7、 【经典语录】智教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修行,也即从事各行各业都是在修行。因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专注。专注就是法门,就是修行,就能开智慧,了生死。
8、 【经典语录】智教是师生的教育,灯灯相传续智慧命。有师父的加持,就等于得到释迦牟尼智和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们所有的加持。智智道同,法法一味,菩提无是名传承。
9、 【经典语录】智教是心灵科学,重视心灵真相的探讨,重视心灵规律的认识,讲究实验实证。智教哲学对于心灵现象,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有着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
10、 【经典语录】智教所说的人生是苦,是让我们认清所面对的现实,并非要我们认命,更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而是让我们以理性的智慧,寻求痛苦的真正起因,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它们,获得究竟的涅槃之乐。
11、 【经典语录】智教徒持守戒律,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内心的力量,开发内在的智慧。
12、 【经典语录】智教有“戒、定、慧”三学。持戒又有三条: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
13、 【经典语录】智教重视伦理,着眼于人伦互动的过程对人心性的培养、智慧的启迪。人伦关系是修行的道场、生命教育的学校,其目的是成就心灵的圆满、博大、清净、光明,而非面子上的和谐。
14、 【经典语录】智经中告诉我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为修行所做的付出与努力,重点都在于断除烦恼、降伏自心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发挥内在的潜能——爱心与智慧。这样修行才会有实质性进展,修行才会对成就起到重大作用。无论身处逆缘还是顺缘,只要我们具足正确的见地,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增长修行的助缘。
15、 【经典语录】智门看到的是慧,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16、 【经典语录】智门看到的是慧,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有什么滋味需要自己去品尝,你品出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慧茶本一味,无事两相宜。
17、 【经典语录】智菩萨的加持并非一定以我们期待的面目出现,只要是对我们认识烦恼、增长慈悲与智慧有帮助的境界,就是智菩萨最好的加持。
18、 【经典语录】智是没有烦恼的人,智是欢喜的人,智是慈悲的人,智是无私奉献的人,智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体现出来了的人。
19、 【经典语录】智言:“放下”并不是“放弃”,它们的本质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放下”是一个人寻找机会成长;“放弃”则表明一个人寻找地方逃避。“放下”是因为看到自己高于事情,因而放下事情;“放弃”是因为不能放下事情,最终只好放弃自己。智慧者懂得放下,愚痴的人只会放弃。
20、 【经典语录】智语云:“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明代高僧憨山老人开示说:“念智即是参慧,更无二法。即念智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智,历历分明。”
21、 【经典语录】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22、 【经典语录】智者的意思是智慧是从细行中生出,只有细行的人才能观到最细微深刻的事物。
23、 【经典语录】智者对此表示肯定,并作更为完整的补充:“婆罗门无事,所作事已作,乃至不得岸,昼夜常勤跪;已到彼岸住,于岸复何跪?此是婆罗门,专精漏尽慧,一切诸忧恼,炽然永已断;是则到彼岸,涅槃无所求。”
24、 【经典语录】智者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IJJA(明)或智慧。
25、 【经典语录】智者教导我们要善于面对自己,要善于面对生活,要善于面对他人,要善于面对世界。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智教修行的总纲,这是正确面对人生的大法门。
26、 【经典语录】智者教导我们要用觉-定-慧去知道并看见我们心中生起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保持觉-定-慧,不让魔鬼有机可乘。
27、 【经典语录】智者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28、 【经典语录】智者在智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慧修者个人。
29、 【经典语录】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并不在于他能从外界获取多少智慧和信息,而在于他对自己内心的智慧开发出多少。
30、 【经典语录】智者主要的教导是强调觉与慧,至于「定」就不需谈论了,尤其是一般老师教导的那种定。
31、 【经典语录】中国古代著名的得道高僧慧能有一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却始终难以看破因缘,洞穿生死,超脱爱恨情仇。所谓人有百岁寿,却有千岁忧。千忧万忧到头来都是一个“空”字。不如付之一笑,坐看云淡风轻。
32、 【经典语录】中国慧宗提倡“即心即智”,是说心本身就是智;“非心非智”表示无心也无智,这种心境就是智的心,因此,“非心非智”的意思其实相同于“即心即智”。慧勤慧师引僧人进入的境界是万物皆空,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
33、 【经典语录】中原福塔,位于郑州市航海东路与机场高速交会处,体高388米,全钢结构,俯瞰天下,上风上水,福荫中原。“登中原福塔,有福气。”就是这样一座百姓心中的福塔。有一天,慧宗泰斗虚云的贴身智衣也缘聚于此,一切皆有因果?
34、 【经典语录】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成天下之大名。衲僧家透脱生死,不惧危亡,故能立智祖之纪纲。——《圆悟智果慧师语录》饶你官高一品,富有万钟,功盖乾坤,名喧朝野。三寸气断,一火洞然,收得一摄冷灰,埋向一堆黄土。平生英雄豪杰,果安在哉?——《天如和尚语录》
35、 【经典语录】诸葛亮懂得低处修心,虽躬耕于山林也同样修得满腹韬略,成就了日后蜀国霸业。亚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虽鞋匠出身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美国总统吗?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让自己飘飘其然,而是来到低处以一颗谦卑的心去仰视芸芸众生。只有在低处修心,才能在高处成事。
36、 【经典语录】竹径通幽处,慧房花木深。
37、 【经典语录】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成长。注意力放在不幸上,我们的不幸就会增加;注意力放在幸福上,我们就会越来越幸福;注意力放在苦难上,我们就会越来越苦难;注意力放在智号上,放在极乐世界,我们就会越来越美好。所以仁焕师父给我们传授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法门,我用得特别多,就是舍命全交。把我们所有的缺点、所有的不幸都交给智,把注意力也交给智,这样我们心中的智就不断增长,福慧自然就会出现,生命自然就会顺利,我们看待人间,看待世界也会透彻了。
38、 【经典语录】著名的一行慧师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活在当下是全身心投入生活,将全部的精力都贯注到此时此刻,才能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39、 【经典语录】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40、 【经典语录】追求卓越,要有卓越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积极思考是一种智慧力量,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41、 【经典语录】自嘲是一种智慧。生活有时总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完美,也许会患得患失,少了做人的乐趣。但是我们换种方式来对待生活,自己给自己一点安慰,以感恩的心情来生活,也许我们会快乐得多。多点淡然,少点虚荣,活得真实才能活得自在。
42、 【经典语录】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慧半随缘。
43、 【经典语录】自己加于自己的伤害,最不容易治疗。自己执着的人事,最不容易放下。重要的是,你有享受过程的智慧,又有承担后果的能力。智教的最大智慧是摆脱苦厄,既保持正见的菱角,又不失慈悲的圆融。早一天知道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知道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44、 【经典语录】自己解脱了,立下度脱广大有情众生的宏愿。如此发心,才是学慧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获得正果。
45、 【经典语录】自己要开心、要快乐,但是开心、快乐不是装出来的,内心里要有智慧。你把这些道理弄明白,自然就开心,自然就快乐了,那时候是自由自在的。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不会有自由自在。一切都看破了、放下了,那个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自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了,街上的乞丐和宝座上的国王有什么区别?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住别墅和住茅棚都一样。不是要攀这个、攀那个,不是要去求这个、求那个,那不是学智。你有所求就不是学智,你有所攀就不是学智。结缘了缘,有多大的福报享受多大的福报,就行了。
46、 【经典语录】自己一再地说,智教的任何一种用功或者说是修行方式都是训练我们的专注力,要把我们的专注力提高。同样饮食的慧文化,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一样能够变成一种修行手段,能够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只要我们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相信把饮食文化设计成一种慧,并且用她来修行是完全有可能的。
47、 【经典语录】自心本来清静,本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心即智、毕竟无异。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是信解行证,同归性海。
48、 【经典语录】自信的父母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骄傲;自卑的父母总是琢磨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来为自己赢得面子。智慧的父母懂得放手,尽力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增强孩子自己的力量;自私的父母视爱为控制,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自己的能力。
49、 【经典语录】宗教都会教导我们一些彰显人性优点的戒律和道德规则。有些人——尤其是智教徒——会忽略了这一个道德面向,只对打坐慧修感到兴趣,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神奇的效果。当他们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时,必然会感到失望。
50、 【经典语录】宗岩慧师话头之意很明显:纵使三藏经论那么多,亦不过是古早智祖着迷,虽然具有参考价值,却不可当作准则。因为参学者个人都有“向上处”,拾人牙慧并无什么奇特。若是误以读完了《大藏经》了无奇特事,很可能是弟子功课倒退。《大智度论》记:“智云善修精进,至死不已。”说明智法是永生永世的学问,甚至智者亦不自满也。
51、 【经典语录】总是在你左右的那个心不只是你的心,它也是一个普遍心,无异于别人的心。它就是慧心,一个很大、很大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你看得到的东西。你的真心总是与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同在,尽管你不自知,但你的心就在你每个当下所看到的东西中。所以,这个心不啻就是万物。
52、 【经典语录】总之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的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就难以继承。所以一定要远离邪业,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中。
53、 【经典语录】纵观智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教文化在每一时期,都有它特定时期的变更。从最初传入中国的译经时代,到后来活跃繁荣的各宗并存的百花齐放时代,再到后来慧宗的兴起,又到净土宗的普及,智教文化的发展,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智教文化在创新和接纳中不断充实、完善,乃至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人间智教”,直至今日,智教文化彻底与社会、与百姓相融合,真正地“落地”了。
54、 【经典语录】纵然是一位高明的慧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之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了,他虽是过来人,他却不能把你拉过去,正好象母亲饮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饮食的婴儿解除饥渴的道理一样。这时候,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地方,是告诉你,把你过去的一切经验、一切知识、一切你以为是最可靠的、最伟大的、最实在的东西和观念,全部解除,连你要进入慧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
55、 【经典语录】纵然我们可以借他人的知识而增进见闻,但是,智慧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倒是确然的事。——[法国]蒙田
56、 【经典语录】纵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地,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身外之物。重要的不是拥有钱财的多少,而是考虑财富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57、 【经典语录】走不出挫折的人,是迷茫的,战胜不了挫折的人是懦弱的,不能把挫折踩在脚下的人,永远成不了生命的强者,撑不过去,你只能是一个悲怜的抱怨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战胜挫折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战胜挫折是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战胜挫折是需要不断反省,不断注入积极的力量的。
58、 【经典语录】走路时,如果照顾好脚下,并搭配着提话头,话头就不会打失。从动转静、从静转动时,若两只脚都和话头打成一片,哪还会「乒乒乓乓」呢?有些人甚至在慧堂里穿堂过,或跑香不像跑香,或走路时手摆在背后,好像古代的老太爷,不做事,只用嘴巴叫人做事。修行不能像这样子。必须身体力行去做。
59、 【经典语录】祖师常言“修福莫过惜福,修慧莫过明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皆可以惜福,看你如何善用其心,珍惜水电是惜福,不乱扔垃圾是惜福,不浪费粮食是惜福,如此种种皆是修行对境,愿大家善护其心,善用其心,修福惜福,共成无上菩提,那摩药师琉璃光如来,那摩药师琉璃光如来,那摩药师琉璃光如来。
60、 【经典语录】嘴狠赢一时,心宽赢一世。寡言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张口说话容易,闭嘴沉默不易。争强好胜只会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学会随缘,才得以宁静自在。愚蠢的人用嘴,智慧的人用心。狭隘的人斗狠,慈悲的人不争。
61、 【经典语录】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黎明还会远吗?相信自己没正确的,没有跨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过去的桥,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梦想要靠自己去实现!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计较得太多,拥有了未必会快乐。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62、 【经典语录】最后一个便是“法随法行”(或称法次法向),也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具体而言便是三十七道品,一般简化为八支圣道。“谓彼旋环如理作意,审正观察深妙义已,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谓信精进,及念定慧。彼于自内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修习坚住,无间修习,增上加行。”《法蕴足论·卷二》认真思惟之后,认为沙门法师说得很对,很契合自己的实际,那就要依之而修习,并边修习实践边继续认真思惟,不断地从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63、 【经典语录】最后智者总结说,“此世间负处,我知见故说,犹如险怖道,慧者当远避。”这部经给我个人的感觉是,它完全是一部阐述世间伦理道德规范的经典,如同《善生经》一样,都是智教伦理观的集中体现之()
64、 【经典语录】最令人向往、拥有的铭印:布施是给予你所拥有的事物;持戒是善待他人;忍辱是放下瞋怒;精进是增长所有美好事物的喜悦;慧定是全神贯注,远离邪念;智慧判断何谓真理;慈悲是一种融合了对众生之爱的高度智识。
65、 【经典语录】最愚蠢的人往住在最聪明的人中产生,最高尚的人往住在最平凡的人中产生。因为,聪明才智是个人的一种天赋,但如果自我的位置摆放不当就会成为自身最大的束缚。所以,品德的养成远重于知识的丰盛,良好的心性远胜于卓越的才能。无论是谁,只要保持谦卑就能生发智慧。
66、 【经典语录】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什么?是不可追回的过去吗?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吗?都不是。慧师们说,最值得我们珍视。就是当下的实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要说现在,它却已经变成过去了。心不可得,一切感觉、知觉都留不住。
67、 【经典语录】最智慧的做法是拿得起放得下。人生一辈子,除了生死什么都是闲事。没有一样是你带来的,也没有一样是你能带走的,来这世上颠一回,一切的拥有只不过是借来的,总有一天必须连本带利还回去。我们已拥有地要倍加珍惜,未得到地也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于当下,回报于未来,乐善好施才会让今世人生更有意义。
68、 【经典语录】最重要的,我要爱自己。只有这样,我才会认真检查进入我的身体思想精神头脑灵魂心怀的一切东西。我绝不放纵肉体的需求,我要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绝不让头脑受到邪恶与绝望的引诱,我要用智慧和知识使之升华。我绝不让灵魂陷入自满的状态,我要用深思和祈祷来滋润它。我绝不让心怀狭窄,我要与人分享,让它成长,温暖整个世界。
69、 【经典语录】尊者坐化后六日,色身依旧神色不改。出狱后,弟子依照其遗言将法体浮葬于京郊慈慧寺外。万历三十二年,京城大水,弟子担心肉身为水所化,开棺启视,但见其端坐如生,丝毫不为大水所害,弟子于是奉龛归径山。万历四十四年,由憨山大师举行荼毗仪式,此时虽离尊者坐化已十三年,然其肉身丝毫不坏、宛如在世。荼毗之后,留下无数舍利,后人于径山文殊台起塔供奉。
70、 【经典语录】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慧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71、 【经典语录】作为宗教,寺院、寺产、僧团等等就是智教价值的有形体现,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有形的现象世界中,就必须遵循有形的规则,给智教的“有形资产”以确切的认可与保护,令其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否则,智门利益与大众慧命都得不到保护,不是双赢,而是两相受损。
72、 【经典语录】坐慧有没有功夫?看你吃东西便知道。你总是拣好味,坐慧就没得到效用。必须把习气毛病去除不可,在习气方面,最重要是要把烦恼与脾气去除改正。烦恼没有了,就如水中沙泥沉底,通体莹彻,一见即了,这时便智慧现前。若心水很混浊,烦恼无明未扫清,则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更谈不上慧力。
73、 【经典语录】做快乐的普通人。寻找做普通人的快乐,就是让智慧作暂时休息,不要有太多的思想,想象一个农人刚忙碌完一天的农活,回到家,温一壶酒,炒几样可口的小菜,除去风尘劳顿,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就是普通人快乐的意境。忘记时间的存在,快乐就时刻相伴在你的左右。
74、 【经典语录】做人,不管你怎样的天赋,都像做老面馒头需要老面,做豆腐需要卤水点化。都是需要人提携和点化的。我深深感受到来自长者身上的智慧。他们在岁月里沉淀积累自己,以至于身边的人认为他们不再需要保护和理解。他们走到自己生命的顶峰,所感受到的所承受的,只能从信仰里获得支撑,从付出中收获感动。
75、 【经典语录】做人和学智首先是大悲心和出离心,但随后而来的如果不是智慧心、那将会自误误人。性情上温和是善,原则上温和是恶。做人重视过程、做事需要结果。
76、 【经典语录】做人没有上限,但做事都有底线。人知道该做什么——只是知识,知道不该做什么——才是智慧和文化修养。对有些事情,我们不应该看社会支流,而应该看社会主流,不是看少数人怎么做,而是看多数人怎么做,人世间大多数是好人,我们应该跟着好人学好。文化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习惯,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这样的文化。
77、 【经典语录】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随缘,不攀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不执着于一念,舍得放下,适时放下,才能还原生活的安详。放下也许会有遗憾,会有伤感。但是却会让生活的底蕴更加隽永和悠远,让生活更淡定和安然。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亦是一种结局。
78、 【经典语录】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亦是一种结局。
79、 【经典语录】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忍让他人;做事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80、 【经典语录】做人要方圆并用,外圆内方才是境界。方,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圆,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如果做人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O”,未免过于圆滑世故;如果做人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口”,那就会寸步难行。只有方圆并用,外圆而内方,人生才会如鱼得水。
81、 【经典语录】做实事才是做好事,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
82、 【经典语录】做事,其实就是做“情”,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难逃一个“情”字。做事有智慧的人,总是懂得时刻储蓄人情,不让它透支,才能办好事情。
83、 【经典语录】做事要灵活。灵活变通是天地间的大智慧,它不是放弃,而是一种坚持,是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做事方法。
84、 【经典语录悟道】烦恼,注定是幸福生活的拦路虎。是,倘若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已经流逝的日子,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放下一切,欣赏四季独具的情趣和韵味,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和成见梗住心头,便随时随地可以体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慧趣。
85、 【经典语录悟道】人生本就是一场戏,看清了,也就释然了。板桥的那四个字“难得糊涂”包含着人生最清醒的智慧和慧机,只可惜有一部分人悟不透,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忙碌不堪,事事要争个明白,处处要求个清楚,结果才发现因为太清醒了、太清楚了反倒失去了该有的快乐和幸福,留给自己的也就只剩下清醒之后的创痛。得糊涂,糊涂难得。
86、 【经典语录悟道】只知道学些言语来念诵,用来装扮自己,到处自称懂得慧,这么做就能够代替你的生死吗?
87、 【经典语录悟道】智慧隐藏得越深,它所照耀的地方就越明亮;精神上越是安静,应对事物就越能发挥作用。
88、 【经典哲理】爱过知情深,失去知珍惜,深爱对方,就要多为对方着想。男人要象男人一样去战斗,为了自己深爱的女人,过得更加的幸福快乐,自己苦些累些也何仿?而女人,要为男人创造温暖的家。男人也需要女人的关爱和安慰。世人无数,能相爱也是缘分,多为对方着想,要珍惜爱,不要意气用事,以免往后有悔恨。
89、 【经典哲理】成功者永远不会言弃,放弃者永远不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有不慎成功就会变成失败之母。人生与其说有不幸的事实存在,倒不如说是因为有悲观情绪在作祟。金钱是过上舒适生活的媒介,但并不是人生活着的全部世界。不会选择的人是傻瓜,不会放弃的人是一种愚蠢。加油,早安!
90、 【经典哲理】可以忘掉失败,但不可以忘记失败的教训。挫折是迈向成功的学费,但没能从挫折中获取成功的资本,学费就白交了。知识如若不能变成智慧,就等于吃了饭不能消化。习惯如不加以管理,迟早它就会变成生活上的必需品。面对现实的人会成为平民,而面对理想的人将会成为英雄。
91、 【经典哲理】可以忘掉失败,但不可以忘记失败的教训。挫折是迈向成功的学费,但没能从挫折中获取成功的资本,学费就白交了。知识如若不能变成智慧,就等于吃了饭不能消化。习惯如不加以管理,迟早它就会变成生活上的必需品。面对现实的人会成为平民,而面对理想的人将会成为英雄。
92、 【经典哲理】你能找到理由难过,也一定能找到理由快乐。黑夜转弯就是白天,忧伤转弯就是快乐。船可以暂时停泊,但帆不可以停止方向选择。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用快乐看世界末日也是浪漫,用沮丧看世界彩虹也是枷锁。
93、 【经典哲理】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还要醉着。
94、 【经典哲理】事到万难须放胆,人处逆境须从容。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劝。人生如戏,为他人演也是为自己。给人以“惊喜”,不如给人以“踏实”。大多数人想着改造这个世界,却罕见有人想改造自己。老了,才看清这个世界还很年轻。越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
95、 【经典哲理】我有个朋友,被男友劈腿了。几年之后,男友和新欢结婚了,但是过得不幸福,是他们自己生病了,还是孩子生病了,我已经忘了,反正结果就是,他们回来找我的朋友借钱,说是救命。我朋友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于是也有人告诉她,你应该善良一点,无论当年发生过什么,这毕竟是一条命,朋友跟我吃饭的时候敲着桌子大骂。我知道她为什么骂,当年她失恋以后万念俱灰,喝酒喝到酒精中毒进医院,她自己那条,也是人命。
96、 【经典哲理】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每个人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社会供应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的心,就会发愤图强,做个有益社会大众的人,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97、 【经典哲理】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有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世界,只晓得向前迈进,却不知后面还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因此遇到困难不懂得转身,不懂得回头,于是经常在社会上撞得鼻青脸肿。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懂得给自己留个退路,遇事才有转圈的空间。如果处处将自己限定,将永远走不出自设的死胡同。
98、 【经典哲理】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现在的人,往往只重视心外的知识,因此,尽管学习很多的技能,可是由于内心的体验不够,人生还是很浮面的,所以培养内心的体验很重要。
99、 【经典哲理】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在团体生活中,在待人处事上,不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要能随众、随缘,如此才不会特异孤立。
100、 【经典哲理】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在团体生活中,在待人处事上,不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要能随众、随缘,如此才不会特异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