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胸怀者,能成大事舍与得人的智力有聪明跟愚蠢之分,人的器量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命运也就千差万别。比如钱财万贯的人,有器量就添财进福,没器量就招灾惹祸;地位显赫的人,有器量就受人欢迎,没器量就众叛亲离;聪明的人,有器量就事业有成,没器量就惹祸上身;愚蠢的人,有器量就安然处世,没器量就祸在眉睫……人生可以说,有器量就是低调的一种表现。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器量大一点,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军前去与前燕作战。开战前,徐成违背了军令,依法当斩。因徐成是邓羌的部下,所以邓羌出来说情,遭到王猛拒绝。邓羌一气之下要兴兵谋反,杀掉王猛。王猛问他为什么要谋反,邓羌说:“我们一起出来与前燕作战,有人在内部自相残杀,所以我要除掉这个奸贼。”王猛考虑到大敌当前,以大局为重,便容忍了邓羌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仅赦免了徐成,而且为了团结邓羌,还故意说了些恭维他的话:“我并非真的要杀徐成,只是试试将军。将军对自己的部下如此讲义气,何况对国家呢!这样,我就不怕前燕的军队了。”
其后,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王猛要调动邓羌的军队前去应敌。在这关键时刻,邓羌却向他提出打败燕军后要让他出任司隶校尉的无理要求。王猛很为难,回答说:"这不是我可以决定的。"王猛说的是实情,可是邓羌竟然拉着自己的一派人按兵不动,并以此相要挟。王猛再次从全局出发容忍了邓羌,亲自向邓羌赔礼道歉,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邓羌这才带着人马出战,一举歼灭了前燕的军队。
后人评论此事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这段评论非常中肯,深刻说明了王猛在关键时刻能够“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长"。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论事,一怒之下杀了邓羌,当然在道理上讲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从全局利弊短长的角度来考虑,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敌当前的严重时刻,王猛维护了自己内部的团结、统一,才顺利地完成了彻底消灭前燕、俘虏前燕君主慕容玮的大业。 “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非大器量、大胸怀者不能成大事。 居上位者特别需要宽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么解释。法外开恩常能为自己招来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春秋时代中叶,秦国与晋国在中原地区相互争霸。数十年间,双雄干戈不断,互有胜负。 有一年,秦穆公和晋惠公各自亲率大军,在韩原地方交战。结果晋国打了败仗,惠公急忙弃了军士器械,仓皇逃命,却不料坐骑陷足于泥泞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将士见状,飞也似的追赶上去,想要擒掳惠公。可是还没追上,晋国的军队就重重地包围了过来,反而把秦穆公给困住了。晋军见机发动猛烈的攻势,并把秦军阻挡在外围,切断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晋军击杀了,秦军却是一筹莫展。 就在秦穆公生死存亡之际,秦国阵中冲出一小支队伍,向晋军直撞了过去。只见他们个个奋不顾身,拼死冲锋,终于把晋军的包围网突破了一个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军见机不可失,趁此如虹气势,乘胜追击,杀得晋国溃不成军,反而将晋惠公给俘虏了。 原来在开战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马逃脱,跑到岐山附近。当地居民不知道这匹马的来历,捕获之后,便将它煮食。当时一起分享这匹好马的,一共有三百第含上得夫定人主舍与得多人。负责马政的官吏追踪这匹好马的下落,发现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于是把吃过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来,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这件事后,便说:“仁人君子,不可为了牲畜的事情,却杀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经听说,吃了好马的肉,一定要饮酒,否则有伤身体。"便命人将他们放回,并各赐一瓶酒,赦免他们偷吃马的罪责。 这三百多人原以为会获罪受惩,没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们,还多加体恤,赐予美酒。众人无不喜出望外,感怀穆公恩德,当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的时候,便一同投身军旅,为国效命。后来在战场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线的危急关头,三百多条好汉便奋勇冲入敌围,死力救驾,以报其赦罪之德。 没想到,正由于这三百多人的奋战,穆公捡回了一条命,也让秦国生擒了晋君,大获全胜。 我们无法估算一次宽宥能带来多少回报,也无法预测对方会不会回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宽宥所带来的人际方面的正面效应比负面效应大,而这也是人类社会维持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一个有宽容心的人,对事对人也就心胸宽广,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能撑船的人才有资格做宰相,才有能力奔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