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有者,便是知足人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更是社会这架机器的“燃料”。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不能没有欲望,但是,如果欲望过于庞杂,则可能让人走上迷途。
唐太宗李世民曾用明珠做比喻来告诫大臣们,千万不可贪赃枉法。他说,明珠虽然珍贵,但是人的生命比明珠更珍贵。假如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贪婪的欲望,眼中只有金钱,而不怕国家的法律,那么这就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拿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明珠是最愚蠢的。
唐太宗还做过这样的比喻:鱼生活在水里,还怕不够深,又在水底的洞穴里寻找藏身之地,可是为什么还是被人类所捕获呢?就是因为鱼儿贪吃诱饵。他又比喻道,鸟把巢建在高高的树梢上,却还是成为人类的盘中餐,就是因为贪吃诱捕的谷物。因此,唐太宗再三要求大臣以国家利益和自家性命为重,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去掉贪欲,不被金钱和物质利益所诱惑,以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古时有一个官场不得意的书生请教老子:“我读书奋斗多年,仍然谋不到一官半职,很惭愧,我该怎么办呢?"老子笑了笑,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痛?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书生听后呆了半晌,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老子。老子见书生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便不厌其烦地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止,常足矣。” 书生这次听懂了,苦涩地点了点头,默默地走开了。 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同时在欲望的角逐中又不时涌现出一些有明智之举的理性人物。 希腊有一个哲学家,到了八十高龄依然仙风道骨,非常健壮。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他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 这句话恰和老子“知足者富”的说法如出一辙。 有一次,一个人问当代美国最富有的一位企业家,怎样才能致富?这位企业家不假思索地回答:"节约。”“谁比你更富有?”“知足的人。”“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吗?”这位企业家引用了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名言来回答:“最大的财富在于无欲。” 罗马大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也说:“对我们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就是财富上的最根本保证。” 在西塞罗之前,希腊大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得更有趣,如果你要让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只要减少他的欲望。伊壁鸠鲁所说的道理,又和孟子所主张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之说有颇多暗合。伊壁鸠鲁主张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快乐,但并非指放荡的快乐或肉体上的享受,而是身体的不痛苦和灵魂不被侵扰。为了实践自己的学说,他平时只吃一点点面包,节日时才加点乳酪,他以这种方式在和谐的生存中追求着快乐。 现实中,人们往往因过分关心谋生度日的事情,或者过分贪婪而不能适可而止,在无意中忘却了生活的乐趣。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别人手里的梨才是大个的,于是千方百计要争得比别人更大的梨。然而,人毕竟不是千手观音,只是一口而已,能容得下的福分也是有限的,贪得无厌反而会消化不良。